油门一轰,整个村都知道我出门赚钱了。
统计数据表明,95%的交通安全事故来自人的不安全操作行为,剩下5%是由不可抗因素造成,比如自然界环境因素以及机械缺陷,不过这些隐患只要提前规划好行车路径和做好出车检查,这个5%的概率会近一步压缩。
95%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数值,其中路口撞击、弯道侧翻、追尾事故占据了绝大比例,那么前面两项还容易控制,我们可以通过规范驾驶员驾驶习惯来降低事故概率。
剩下第三项也就是追尾事故,这类事故其实是比较难控制的一种,因为预防追尾并不具备量化的可行性。经过分析,当追尾事故发生时,也许是驾驶员开小差,也许是驾驶员没有休息好,更有可能是因为天气原因所导致。
既然追尾事故在预防阶段不具备被量化的可能,那么就要从技术层面来解决这个难题了,科技的日新月异,催生了一种新的预防碰撞(追尾)技术。
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卡车在行驶过程中,通过雷达和摄像头不间断监测车辆前方的物体的移动情况,当监测到有碰撞风险发生时,制动系统会主动介入制动,及时避免追尾的发生。
当然,这种技术十分先进,也可以做到有效避免追尾事故的发生,但匹配这样的装置,需要额外付出一部分成本,再加上交通法并没有强制要求安装该系统,所以就导致防碰撞系统在卡车上的匹配量很小。
防碰撞系统需要车主或企业额外付出更多的成本,这是它不能普遍装车的原因,但还有另外一种技术在目前的卡车制造基础上已经具备标配可行性,就是驾驶室整体后移技术。
这项技术只需要车企在造车环节上改变一下驾驶室固定方式,由原来的硬连接改成软连接就可以,并且在成本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来达到有效降低事故发生带来的伤害。
另外,驾驶室整体后移技术汽车制造企业不仅没有多付出额外生产成本,这项技术反而成为了车企一个卖点,而作为用户,在没有增加购车成本的同时也更乐意接受该技术。
那么驾驶室整体后移是怎么工作以及在遭到撞击后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呢!非常罕见,我们在机缘巧合下遇到了一台堪称教科书般的追尾案例,在修理厂的一个角落里,一辆重汽载货车遭遇了追尾事故。
从撞击程度来分析,这辆载货车在追尾时基本没有踩刹车,也就说,驾驶员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这次事故,并且撞击面十分平整,也可以推断出驾驶员并没有采取躲避动作。
从侧面看,我们会发现这辆车的整个驾驶室已经发生位移,而且位移的距离很大,已经是紧贴货箱状态。
从正面撞击面看,方向机和前桥并没发生脱落或损坏,车架部分的大梁前端变形严重,可以推断出撞击发生时,大梁受到的外力最大。
除了驾驶室整体后移外,发动机也跟着发生了整体位移,可见此次撞击的力度和强度是相当大的。
观察车底,变速器也是跟着发动机一起发生了位移,比较奇特的是,在这次撞击中,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外壳并没有损坏,都还是完完整整的原本样子。
然后观察驾驶室情况,在发生撞击后,驾驶座椅到方向盘的位置还预留的一些间隙,也没有看到血渍,这说明驾驶员并没有被挤压或夹住,如果没有失去意识,应该可以自救。
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已经和驾驶室整体后移技术相关了,设想如果驾驶室还是采用传统的硬连接,肯定不是现在这种情况。但这辆车在采用了驾驶室后移技术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状况,驾驶员并不会有生命危险。
这次事故比较奇怪的地方在于,发生撞击后,两侧车门全都是向前开启状态,而不是和整个和驾驶室揉捏在一起。查阅多方资料,发现并没有资料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只能靠推测,也许这是和驾驶室后移技术相辅相成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旨在当车辆发生撞击时,车门同时会向两侧开启,作用是:首先可以确保驾驶员在不昏迷时可以及时撤离,也不会因为被困车内而发生处在二次撞击的危险中。
其次车门呈打开状态也利于消防员展开营救,可以大大缩短营救时间,为抢救生命赢取一分一秒的宝贵时间。
就像文章一开始所说,导致追尾事故发生的情况十分复杂,可能是驾驶员打盹儿或思想不集中导致,也有可能是夜间视线不好或大雾导致,但不管是什么情况导致了追尾事故,目前这种类别的事故并没有好的办法做到量化或有效科预防。
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通过技术革新来改变这种现状,比如增加驾驶室强度、采用驾驶室整体后移技术,以及通过立法,把主动防碰撞系统纳入到车辆安全系统中去。
但在这之前,像图中这种驾驶室整体后移技术,还将要持续一段时间,还将要继续拯救驾驶员的生命。(文/卡家号:小王侃车)
又一款国六燃气车 上汽红岩C6强势发布
2019年,对于国内的商用车企来说,燃气车绝对是必争的一块市场,10月27日,上汽红岩以太原为主战场,在陕西榆林、河南郑州,三地同时发布最新的LNG车型-C... 2019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