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年初,蒋厂长和我第一次直接跟竺(延风)总汇报CA6DL项目情况,竺总不知道我们在开发这款发动机。当时一汽集团正在跟奔驰谈合作,奔驰态度傲慢,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但一汽集团又需要重卡发动机,所以还不能闹得太僵,双方就此陷入拉锯战。
在这之前,蒋厂长在一次会上给竺总吹过风,说我们正在试制一款发动机。他的意思是,一汽集团在前面谈,我们在后面干。所以,当听到CA6DL开发结果不错时,竺总非常高兴。
跟奔驰主要谈发动机,奔驰派了一帮人到锡柴,交给我们100多张表格,让我们提供资料。我一看就火了,这不是要把家底全交出去吗?我说,你们让我们填100多页表格,按照对等原则,你们能不能给我们填50张表格?
奔驰不同意,还说,我是甲方,你们是乙方,你们必须配合。蒋厂长也很生气,但没办法,后来竺总说,还是提供给他们吧。
有了CA6DL底气后,一汽集团开始转变谈判态度。奔驰依然强硬,谈判再度陷入僵局。随着CA6DL效果越来越好,竺总下定决心退出谈判。最终导致谈判破裂的根本原因是,奔驰希望合作后,在一汽生产的重卡上挂奔驰LOGO,竺总很清楚,经过几十年培育出来的解放品牌不能在他手上丢掉。
2001年7月15日,CA6DL成功响车,向一汽48周年厂庆献礼。第二天,竺总在一汽汽研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CA6DL下一步投资建设问题。一汽集团把CA6DL定位为企业“十五”规划战略产品,竺总明确作出“义无反顾、坚决干好”的指示。
项目立项后,投资方案做了三轮。第一轮我按照3亿元做,原来产线投资大都是几千万元,到长春向竺总和滕(铁骑)总汇报,被他俩好一顿批:老钱,你这是什么方案?投3个亿就能造出世界先进的发动机?肯定不行,回去重做。
我很佩服竺总,回来后按照5亿元投资做方案。第二次去汇报,还是不行,5个亿少了,没有好设备,肯定干不出好发动机来。竺总跟奔驰和沃尔沃都谈过合作,也去看过他们的生产线,很清楚需要多少投资。
第三轮,我按照8亿元投资做方案。这次领导说好,最后批下来10.7亿元,增加了2.7亿元。本来我们想购买日本设备,性价比更高,投资确定后,我们决定选最好的设备。即使现在来看,CA6DL车间也不落后。
我跟蒋厂长建议,购买德国GROB设备,让他们做交钥匙工程,甚至连冷却液处理、机床切削液等都从欧洲购买。时机也非常好,美国9·11事件后,欧美机床行业一塌糊涂,GROB公司没订单,好不容易接到我们这笔大订单,走完招标流程后,又给我们优惠了几十万欧元。
基本整线德国GROB总包。建CA6DL生产线用了两年时间,德国GROB交货期16个月,调试6个月,这个周期没法缩减。用到现在接近20年,设备精度基本没降低。销售形势不错的年份,CA6DL生产线24小时不停机,饭都送到机床旁,配四班人员,每天开三班。
竺总要求我们将CA6DL车间建成医院式工厂,像医院那样干净整洁。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医院式工厂,竺总说,你们去看看大众(汽车集团)波兰新发动机工厂。
我们赶紧办出国手续,由王镇昆带队,蒋厂长、我,外加几个工艺员,以及九院负责工厂设计的人组团到波兰参观。回来后,按照波兰工厂要求设计。CA6DL车间建成后,有段时间工人都穿白色工作服,后来逐渐跟一汽解放统一。
发动机的难度,一是产品开发周期长,需要48个月,比整车时间更长。我们现在可以缩减到42个月,这已经是极限状态。二是对市场研断,从立项开始就要考虑四五年后的市场变化。
CA6DL是我到锡柴后主持的最大项目。从1999年到2003年年底,前后历时4年半,最终达到竺总提出的“四出”要求:出产品、出机制、出流程、出人才。
出产品容易理解。2003年,CA6DL发动机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被评价为“带动中国内燃机技术一步跨越20年”。CA6DL取名奥威,解放J5也叫奥威,整车使用了发动机的名字。
出流程也容易理解,就是出产品正向开发流程。CA6DL之前,中国发动机,包括中国汽车都是逆向开发,都是将国外样机拿回来测绘仿制,最多做点小修小改。
真正从一个概念开始,到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则从CA6DL开始。我们把AVL公司详细开发过程记录下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形成一套开发流程。流程后面还有判断标准,衡量到底做得好不好。
为出这套流程,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沃尔沃卡车发动机的诞生流程,由一汽汽研所情报室翻译。另一本是大众汽车集团编写的乘用车发动机诞生流程。我把这两本书的内容,跟AVL公司实际操作流程结合起来,总结形成一套发动机正向开发流程。锡柴产品开发都遵照这套流程执行。
这套流程后来被一汽整车引用。从解放J5开始,一汽解放真正走向正向开发。
在出人才方面,前期我们投资300万美元,后来一汽技术中心再花费300万美元,将AVL公司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软件购买下来,要求AVL公司为我们培养技术人才。
简单来说,就是我购买你的软件,但你得教会我怎么用,我们用这些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跟之前提供的报告数据要一模一样。通过这个项目,一汽技术中心设计能力得到飞跃提升。
至于出机制,就是企业管理机制,特别是研发机制怎么建立?为什么锡柴能做成功?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总结。
有了CA6DL的经验,CA6DM完全由一汽自主开发:一汽技术中心主导,我们做配合,AVL公司只在概念设计阶段和具体计算上把关。目前,CA6DM2、CA6DM3已成为锡柴主要盈利产品。
锡柴自1943年建厂以来,先后经历了四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从建厂到1991年,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和低谷的徘徊。
第二次创业从1992年到2000年,锡柴整体进入一汽集团,从服务工程农机转型到服务汽车业。我经历了末尾阶段。
第三次创业从2001年到2010年,开发CA6DL,形成系列化产品。锡柴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系列开发能力,以及整个生产线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第四次创业从2011年到2025年,分三个阶段实行,每个阶段5年。
第四次创业怎么做?我思考了很久,提出锡柴要实现“四大转变”,成为民族品牌、高端动力:一是由学习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二是由技术跟随型向技术引领型转变,三是由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变,四是由内涵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
“313”战略是第三次创业的结尾。这个战略怎么来的?2007年12月,蒋厂长退休,我接他的班,跟党委书记蔡真法搭档。当年锡柴创历史最好纪录,销售柴油机20万台,排在行业第三位。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锡柴身处这个高位还能不能突破?如何带领新班子挑战新目标?对我来说,压力很大,毕竟是高位接盘。蒋厂长是著名的干将,在一汽集团非常有名,员工都比较适应他的管理风格。我接手后能不能继续干好,经营方面能不能突破,管理能不能做得更好?员工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
2008年1月,通过对市场形势和大小气候认真分析,我们设定了新奋斗方向和新目标,在锡柴干部大会上提出“313”战略——到2010年,实现柴油机销量30万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润3亿元。
战略提出第二年,即2009年,锡柴销量和利润都超过目标。2010年,三个目标全面实现,而且创造了阶段性新高峰,销售柴油机43.6万台,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利润达到8.38亿元。
“313”战役一炮打响,我在锡柴真正树立了权威,为今后管理奠定了基础。
现在回头看,“313”战略目标全面达成也有机遇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央随即出台4万亿投资刺激政策,效果立竿见影,行业疯涨。作为锡柴当家产品,CA6DL供不应求,我们配备四班三运转,连续36个月人停机不停,开足马力,充分挖潜。
CA6DL设计产能7.5万台,最高时做到10多万台,市场火爆到什么程度?拿到一台发动机就等于生产一辆整车,一汽解放派两个专人到CA6DL车间蹲点,两人轮流换班,每人12小时。尽管如此,CA6DL也只能保供长春总部,所以,2010年潍柴才有机会给一汽青岛公司配套。
那边CA6DL产能不足,这边11升机试制成功,起初在锡柴中试车间生产。综合考虑到市场因素,决定先投1.5万台,2010年上量后,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向上打报告,希望扩大重型柴油机产能,在CA6DM2(11升)机基础上开发CA6DM3(13升)机。扩大产能必须建新基地,这就有了后来的惠山基地。
当时一汽集团规划部管投资,规划部表示可以投,但只给我们批了180亩地(约12万平方米)。后来,我给分管规划的一汽集团领导打电话,邀请他到现场考察,看完后他也认为面积不够。
怎么找到惠山的?一汽集团规划部跟无锡市政府谈,谈了几个月都没谈下来。我直接去找规划部领导,我说,你要是相信我,这事交给我,我全权代表规划部去谈。
一汽集团表示同意。我跟无锡惠山区领导谈,只用了半个小时。一汽集团关心什么?土地。惠山基地包括5万台CA6DM产能和3万台CA6DL产能,一期投资16.7亿元,后面又增加部分投资,总投资20多亿元。土地面积483亩,接近500亩,其中100亩用于铸造。原来的铸造车间在锡柴工厂本部,单独拿地谁都不肯给,跟着惠山项目一并解决了用地问题。
惠山基地被列为无锡市政府和一汽集团的一把手工程,它也是一汽集团“十二五”规划期间唯一一个按时间进度完成投产的重大项目。时任一汽副总经理董春波到无锡开会,他说,老钱,给你17个月,必须从拿地到投产全部干完。我说,行,没问题。
2010年7月9日下午4点多,(一汽集团)董事长的秘书打来电话说:钱总,董事长日程排好了,7月12日奠基。董事长定好时间,不能讨价还价,但当时惠山基地连路都没有,怎么奠基?而且中间就只隔着3天时间。
下午5点,我召集大家开会,开始布置任务。为确保7月12日奠基,第一,道路必须打通,而且必须用一天时间把道路打通。第二,场坪5000平方米,上面铺上石子,浇水泥肯定来不及。第三,现场搭台邀请领导,做好奠基准备。
度过了最苦最累的3天后,7月12日,石子路开通,领导们悉数来到现场。当天正好赶上无锡下雨,我们考虑得比较全面:第一,所有音响设备,包括显示屏等都带防水。第二,应急发电机组备用。第三,投放移动厕所,当时惠山基地还是一片荒地。
结果都发挥了作用。最惊险的是,奠基时从当地村里拉来电使用,基地前面有个大的充气门,主持人刚宣布奠基,电就停了。我站在台上一看不对,原来是一个半圆形,怎么有部分瘪了?赶紧启动应急发电机组,幸好参会领导都没注意到这个细节。奠基仪式结束后,才知道是村主任闹情绪把电停了,因为没邀请他参加活动。
在奠基仪式上,一汽集团董事长说,集团推一个项目,周五批,周六干,周日就奠基,这在集团历史上都是没有的。其实,为保证项目按期完成,我们背后做了很多工作。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进行到第四次创业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突破产能制约瓶颈和产品平台瓶颈,第二阶段实现管理和产品跟国际接轨,第三阶段实现技术行业领先、品牌影响力国际领先。
我们的确转变不少,但离预期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民族品牌、高端动力,要让民族动力品牌在全球都有一定知名度。
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成立于2017年10月,这是根据一汽集团大改革的统一要求,以锡柴为主体,整合了大柴、无油所、长春一发、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发动机开发所和大豪动力而来。
从我内心讲,这么多年来,锡柴各方面发展都比较顺畅,所以并不想去整合,但改革是大势所趋。从结果看,在一汽集团大改革中,发动机事业部做得最成功,真正做到了管理出效益。
整合的几家企业中,大柴每年亏损1.2亿元,跟道依茨合资后已连续亏损10年;长春一发年亏损6000多万元;无油所定位研究所,是花钱单位,从来不挣钱……怎么整合?我们做了很多思考和实践。
先看大柴。通过调研,我向一汽解放董事长胡汉杰建议,要把大柴搞好,道依茨必须无条件退出。2018年双方启动谈判,10月道依茨零资产退出,象征性出1元钱。道依茨退出后,我们全面接管,2019年1月,启动工厂制改革。
企业管理要算大账,尤其要算经济账,怎么亏损就怎么解决,我认为改革应该按照这个方向推进。比如大柴1.2亿元年度亏损中,6000万元是财务费用,银行贷款13亿元。剩下6000万元可以从人事上想办法,大柴1700多人做中型和轻型发动机,人工成本每人每年15万元,如果分流400人,就能减掉人工成本6000万元。
减人比较头疼。第一步职能合并,大柴研发、营销、质保五脏俱全,除生产制造外,其他职能收归发动机事业部,比如研发100多人、销售100多人,先划到发动机事业部对应的研发部和营销总部。接着再精减,同等条件下进行岗位竞聘。没竞聘上的淘汰,按照改革政策执行。结果是,大柴合并第一年就开始盈利。
产品目前还在整合中。一方面,原来的道依茨产品太老,需要升级换代。另一方面,新产品13升机放到大柴生产,大柴和锡柴都全面布局轻中重型发动机,具体产品型号双方再做分工,以适应不同细分市场,大柴长久盈利能力得到保障。
第一步是物理整合,第二步是化学融合。薪酬待遇按照发动机事业部标准统一,逐步到位。扭亏为盈后,员工们士气高涨,对我们制定的长远规划和设想都非常赞同。过去两家是竞争对手,现在融合得非常好,干部两边做交流。现在大柴已经改头换面。
长春一发扭亏相对晚一点,2021年实现盈利。这个厂原来做汽油机,后来改做零部件,我们接手时年亏损6000多万元,对它采取的措施包括——
其一,取消高级经理编制,从600多人减到400多人,减掉人工成本至少3000万元。其二,制造降成本,原来刀具费用比锡柴整机还高,几年下来,单台刀具费用降了一半。其三,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益管理。
整合到发动机事业部后,长春一发更名为运动件部,定位做运动件,只干柴油机的连杆、曲轴。在做好现有产品基础上,未来还会规划一些新能源业务,比如Pack电池包等。
无油所整合后,成为前瞻技术研究院,我们对它进行大部制改革。前瞻技术研究院并非只是简单地改个名字,而是整体工作都有重大转换。我在无油所工作14年,对情况比较了解,无油所长期脱离市场一线,必须增强市场观念、成本观念和时间观念。所以,第一次跟他们开会,我就强调,这三个观念必须转变,不能自娱自乐。
第一,要有市场观念。研究项目要围绕市场需求,围绕市场趋势,前瞻技术未来往什么方向走,需要什么技术,要围绕这些进行研究。没有市场观念,纯粹为搞技术而搞技术,肯定不行。
第二,要有成本观念。没有成本观念,做出来的产品谁买?产品没人买,再好也没用。虽然搞技术,但要学会算账。
第三,要有时间观念,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按照周来排计划。工厂生产的产品,今天出了质量问题,明天就要解决,否则又有一批柴油机带病出厂。1997年我调任锡柴,从研究所到市场化企业,这三个转变是我最大的感受。
研究方向重新定位。过去无油所主要研究喷射系统和自主共轨,现在已经调整为围绕发动机前瞻技术进行研究,前瞻技术指五年后或者十年后才能用到的技术。
整合后,他们课题更多,任务更重,当前正围绕国七排放、双碳战略、氢燃料发动机、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等方向展开。前瞻技术产品化后,再转交给发动机事业部研发部。
无油所整合已经告一段落。发动机事业部副总经理黄成海,同时兼任无油所所长和前瞻技术研究院院长,每周有一半时间在无油所。两边人才也开始交流,无油所的优秀人才可以提拔到发动机事业部当干部,上升空间打开后,大家积极性更高。
我们对前瞻技术研究院实行项目指标考核。每年考核科研经费完成率,而不是考核他们赚多少钱。
▲2023年2月26日,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党委班子成员合影
我一直有个理念,研发跟生产一样,并非所有事情都自己干。在锡柴什么都自己干的年代,4500个人每年就干4500台柴油机,没有分工。研发也要社会分工,因为资源有限,围绕柴油机我们该干哪些核心技术?其他技术能买就买,别人能干就让别人干,我们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
整合过程中也有遗憾。我在一汽解放大会上讲过,主要是研发体系整合不到位。研产供销必须一体化管理,打个比方,你负责这个板块,这个板块的研产供销都由你管,出问题就找你,这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发动机事业部未来主要聚焦三个方向:一是低碳化,现有柴油机如何更省油。我们提出“三最”理念:最省油、最环保、最可靠。2019年,启动欧标项目,配合解放品牌一起做。二是燃料多元化,包括天然气发动机 和灵活燃料等方向。三是零碳化,包括燃料电池、氢气发动机和动力电池等。
动力电池我们侧重电芯,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一辆重卡均价约35万元,而电池成本要40万元(补贴除外),商用车按照400度电计算,(电池)成本超过50%甚至达到60%,所以我们下决心自己做。
项目投资方案已经获得一汽解放批准,正在上报一汽集团投资委员会审核。项目采取合资经营模式,总投资60多亿元,建成后,70%配套一汽解放,30%对外供应。对发动机事业部来说,这是转型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即使传统发动机产量减少,动力电池也可以补上。
事业部整合前,每次大会大家都合唱《锡柴之歌》,大柴和无油所进入后,事业部要实现一体化,就不能再分锡柴或者大柴。当时提出两个方案备选:一个方案是,锡柴知名度高,事业部就用锡柴品牌;另一个方案是,启用一个新品牌。
经过认真思考,我建议启用解放动力品牌,锡柴好接受,大柴也好接受,而且有利于新品牌推广。2019年6月,我们跟一汽解放联合发布解放动力品牌,将锡柴和大柴两大动力品牌合二为一。
解放动力品牌覆盖了未来动力方向,比如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等技术。在《锡柴之歌》基础上,《解放动力之歌》诞生,歌词由我把关,主要体现解放动力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
概括起来,锡柴这80年对中国内燃机行业作出的贡献有:第一,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输出很多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第二,为行业发展贡献了锡柴智慧和锡柴方案,比如在正向开发流程方面,以及为商用车企业抵御国外品牌进攻作出的贡献。
至于经验,第一,产品为王。不管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产品都是关系企业生存壮大的根本条件。
第二,市场认可。产品也好,服务也罢,只有市场认可,用户才会持续购买。
第三,技术领先。技术领先才能支撑产品,锡柴一直聚焦省油技术。新13升机2024年推出,定位世界一流,爆压提高到300,这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
第四,品牌建设。强化解放动力品牌,把品牌统领作为发动机事业部的最高发展战略。
第五,精益管理。用指标衡量,有管理体系。
第六,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终极竞争力。
第七,从严治党。为企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反思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机制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其二,技术创新必须坚持不懈。我担任创新委员会主任多年,感觉创新很难,尤其是颠覆性创新更难。其三,品牌建设必须坚守定位,持之以恒,不急不躁。
锡柴历史悠久,创建于1943年,跟它同时代的很多企业已经销声匿迹,锡柴为什么能活下来,并且还活得很好?
我的体会是,企业最终要做品牌。为利益而牺牲品牌,追求短期利益给客户造成伤害,这些都长久不了。要做好品牌,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好,否则就会对品牌造成伤害,影响企业生存。
我对锡柴未来的寄语是:百年企业,傲视全球,解放动力,一路领航。
安康151马力加持!帅铃S6轻卡速报
江淮1卡作为轻卡市场中领军品牌,针对蓝牌轻卡新技术规范也推出了不少合规车型.而江淮1卡最新推出的帅铃S系列,就收获了不少卡友的好评.那今天我们就... 202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