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来卡车之家App
及时获取
最新卡车资讯
你好, 网站地图
卡车之家,商用车互动服务平台 全国
选择地区
全国 北京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广东 上海 四川 重庆 山西
扫码下载APP

微信扫一扫下载详情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详情

轻卡 重卡 微车 牵引车 载货车 自卸车 皮卡 挂车 专用车 总成/配件 电动车
卡车之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卡车新闻 > 业界动态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

张振锋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市场营销高级管理师,曾担任锡柴厂长助理。

1963年,张振锋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1987年7月,从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系系统工程专业毕业,经无锡市机械局再分配到锡柴。
在加工车间实习近9个月后,1988年4月,张振锋成为生产科一名计划员。此后13年,他历任处长助理、副处长,亲历锡柴全面落实均衡生产、走出低谷期、加入一汽集团、推进生命工程战略、5万台产能提升以及厂容厂貌改造等过程。
2000年8月,锡柴设立“六部一室”,张振锋竞聘为制造部部长,开始全面管理生产制造。2005年3月,他被提升为厂长助理,分管生产、质量和采购。其间,制造部连续三年获得锡柴杯立功竞赛金杯
2007-2012年,张振锋分管采购,首次在供应商厂家建立锡柴专线,推出质量免检制度。2013-2017年,他分管质量,配合一汽解放推进“四大工程”。2017年8月,他分管销售,对内提升一汽解放青汽配套率,对外突破江淮集团等企业。
自2020年3月起,张振锋专管非道路市场,担任IPD总监。其目标是,到2025年销量达到10万台。

13年扎根生产处

1983年,我考入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系系统工程专业。这是钱学森(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2009年逝世)倡导设立的新专业,1979年才设立,包含多学科内容,如计算机、机械设计、会计学、心理学等课程。

之所以选报这个专业,一是我有些专业限报,如设计和精密仪器等,二是我喜欢工科,系统工程不是纯管理学,带有技术成分。

大四那年,我到上海柴油机厂和上海锚链厂实习。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企业,企业离学校不远,都在军工路黄浦江边。当时压根儿没想到,毕业后会到柴油机厂工作。

我所在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大都分配到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工作。到我这一届(1987年毕业)时,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到企业。我先被分配到无锡市机械局,接着再分配到锡柴。

我对锡柴的第一印象是,大厂的架子,破厂的样子。厂区很大,全厂有4000多人,但走进去后,现场显得很破旧。厂址原来叫塘南三支路,路很窄,相当于从一个弄堂进去,后经过多次扩建,成为现在的样子。

我被安排到加工车间实习,就在现在的CA6DL装配车间位置,主要生产缸体、缸盖、凸轮轴和曲轴四大件,还有很多小零件。那时候零件基本都是企业自己做,外协件很少。实习生不能操作机床,只能干些辅助活,熟悉零件工艺流程、工艺流向和零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我先到缸体线实习,上面有行车,我在下面拉钩子。那时缸体移动不像现在有自动线,要靠钩子把它钩下来。其他工作还包括用电瓶车把部件搬运到仓库,再从仓库把毛坯件运过来等。

我还到装配车间装配过零件。当时均衡生产计划性较差,经常是上半个月没事干,后面十来天拼命干,但又来不及干,怎么办?就从各职能部门、车间调人干活。我被调去在装配线上拧螺丝,上岗前会进行简单培训,如扭矩扳到什么位置,以及按什么顺序扳螺栓等,接着就上岗操作。

这段实习经历,为我后来管理生产制造打下重要基础。此前,我没有真正接触过柴油机,学的也不是内燃机专业,仅在乡下见过手扶拖拉机使用的小柴油机。此后,我对柴油机有了深入了解。加工车间只能了解一个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过程,而装配车间可以了解整个柴油机概况。

1988年4月,实习期结束,我被分配到生产科当计划员,制定零部件计划。起初做锻工和铸工计划,带我的师傅是20世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这种人才当时非常少。

我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分到制造体系的大学生,其他大学生大都分到工艺部门或者设计部门,因此,生产科对我比较重视,也比较期待。我就利用这个机会,抢着多干活多学习,兼做过统计员和工资员等。

在生产处一干就是13年,直到2000年8月调任制造部部长。1991年,我担任计划组长,1993年11月,我被提拔为(生产处)处长助理,负责计划管理。

那时不像现在,有BOM系统(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和完全明细表,编制计划全靠手工。每个机型需要哪些零部件,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哪些部件,得自己编制一份完整的明细表,按照月度计划下达零部件计划,因此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差错。加之手工计算时有遗漏,有的计划员就出现过类似情况,零部件已经装车,却发现计划还没下,对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这种情况下,我联合计算机室设计了一套计划信息系统,生产系统是锡柴第一个用计算机做计划的科室。锡柴有个机房,相当于计算机室,有3个编程人员。我提出需求,他们编成程序,我再一个一个输入明细表数据。计划分得很细,有铸造、锻工、加工、冷焊、装配等。这套系统安装后,一个人就能完成任务,既减少了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还对人员进行了优化。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

关键决策

1990年,锡柴出现严重亏损,1991年,销售柴油机4000多台,亏损606万元(不包括潜亏),成为无锡市亏损大户。由于市场方向迷失,看不到发展前景,造成人心不稳,有很多员工离锡柴而去。我也动过离开的念头,一是企业不景气,二是收入较低,三是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出高价挖人。

转折点出现在1992年,蒋彬洪调任厂长,锡柴进入转型期。蒋(彬洪)厂长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让锡柴加入一汽集团。锡柴原来做农机,4000多人每年生产4000多台柴油机,干这么多年,基本就是人均一台柴油机,在农机行业里不可能有大突破,因此,必须转型道路市场,做车用配套。

在无锡市政府支持下,锡柴的产供销人财物,全部资产无偿划拨给一汽集团。这事也有过争议,厂里分成两派意见,但蒋厂长极具前瞻性,下定决心这么做,这绝对是关键时期的英明决策。汽车行业是个大市场,又正好赶上汽油机改柴油机的风口,给锡柴带来新机遇。

加入一汽集团后,产量提升给锡柴生产体系带来严峻考验。原来农机市场狭小,生产系统不紧不慢,而且生产计划混乱,内部资源落实不到位,经常月初坐板凳,月底打老虎,生产均衡性较差。

为此,一汽集团从生产部和长春第一发动机厂(长春一发)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对锡柴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整改提升。工作组有七八个人,负责人是(长春一发)值班主任李晶捷、技术科科长王立志,王立志后来担任一汽解放总经理。

工作组提出,哪里有困难,就必须通到哪里,当日事必须当日毕,日新日高。原来早班会生产科内部开,厂生产调度会每周一次。工作组进入后,早班会改为每天早上8点开始,涉及全厂各个部门,包括人力资源、各个车间和外协科等。会议围绕当天计划,看哪些环节还有缺口,哪些问题需要当场解决,包括外协厂问题也一并探讨。

参照一汽集团的做法,锡柴生产计划管理迎来重大改革,生产科权威由此树立起来。厂部给了生产科越级管理权限,其他部门全力配合保交付,甚至调整工资待遇等,对生产系统也优先考虑。1992年,生产科升级为生产处,工作内容主要是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和生产准备。

1995年,按照一汽集团组织架构体系,锡柴在生产处成立制造技术科,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生产系统倘若不具备技术能力,就很难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制造技术科有权对技术问题拍板,对生产畅通起到保障作用,这在当时算是一项重大改革。

制造技术科有十来个人,由生产处副处长顾世经分管。我也是副处长,管生产计划和调度。第一任科长是姚祖根,抽调过来的都是部门骨干,有搞设计的,有搞工艺的,包括机加工、冷焊、铸造等,像担任过计财部部长的陈钢等,都在制造技术科摸爬滚打过。此后,随着市场渐有起色,锡柴路子越走越顺。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1993年7月27日,锡柴年产一万台柴油机下线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1996年5月18日,一汽锡柴汽车改装线竣工投产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1996年11月29日,一汽锡柴年产三万台CA6110柴油机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验收

1993年7月27日,锡柴第1万台柴油机下线,大家都很激动,这是锡柴成立50年来产能首次达到万台规模,当年产销柴油机16042台。1994年3月,一汽集团确定锡柴CA6110按年产3万台、九五发展规模达到5万台的改造计划。

从生产制造角度,锡柴重大项目就是加工车间技术改造,将年产能提升到5万台。项目改造由锡柴主导,围绕一个纲领,进行设备选型,确定改造时间。项目改造相当于一次大会战,产能刚过万台,就要提升到5万台,市场有这么大吗?一汽集团能消化吗?当时这些概念还不强。

产能改造相当于垂直转产,生产工人尤其辛苦,先积累一定库存,以腾出时间改造。为保证生产技改两不误,我们一段一段地改,尽量把停产时间缩到最短。设备车间制作了很多专机,有自己设计的,也有外采的。生产线到位前,怎么保证供货,保证尺寸精度,以及技改和生产怎么穿插,都非常关键。

1995-1996年,锡柴还进行了厂容厂貌改造,这也非常重要。蒋厂长提出,现场就是市场,现场一塌糊涂,生产的柴油机质量会好吗?像进厂的中央大道、污水处理系统、车间的外立面、车间内的泥巴路等,我们用两三个月时间完成改造,不仅使锡柴形象得以提升,在社会上也产生较大影响。

生产一致性

2000年8月,锡柴对组织机构进行大调整,将处室改为部室建制,建立“六部一室”,即厂长办公室、法规监察部、计划财务部、党群工作部、营销部、研发部和制造部。

这是锡柴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管理创新。新组织机构形成以“三品流”(新品、产品、商品)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强化决策管理、综合管理和实施管理三级管理体系,使企业运行机制更市场化。

变化最大的是制造体系。从生产处到制造部,并非只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协配处成为制造部的采购室,工艺处成为制造技术室,再加上对安全、环保以及各车间的管理,制造部管理幅度更宽,难度也更大。

我通过竞聘担任制造部部长,开始全面管理生产制造。当时制造部有2000多人,几乎占据工厂一半人数。管理也是门学问,改革前,生产处跟车间平级,只不过在职能上领导车间,现在归属制造部统管,车间主任变成副部级。因此,他们有任何问题或者任何困难,都找我出面协调解决,包括向人力资源要人、要工资等。

问题多,难度大,压力可想而知。那时我比较年轻,只有三十七八岁,车间主任大都55岁左右,基本都是老资格,有些人还不买账,最明显的就是铸工车间。有时我也不客气,该批评就批评,有时也用些策略,让他们配合管理。

我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才逐步理顺制造部体系流程,走上正轨。2001年,锡柴销售柴油机8.4万台,同比增长61%,位居中国柴油机行业第一。

2003年,奥威CA6DL投产。在这前后几年,制造部主要工作围绕CA6DL展开,最重要的是保证产品质量和交付。

起初,CA6DL的缸体、缸盖、凸轮轴在(锡柴)机加工车间生产,曲轴在长春一发生产。现在,锡柴只生产缸体和缸盖两个零件,凸轮轴和曲轴采用外协配套,性价比更高,也更专业化。

部室改制将采购划归制造部,我把更多精力放到采购上。刚并入(制造部)时,采购仍以传统计划标准为主,围绕质量提升、规划和商务推进,跟车间管理完全不同。我主要抓采购件质量和节拍生产,必须按照生产节拍,达到精度标准。制造部有五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十几个外协件,我是组长。

除缸体、缸盖和凸轮轴外,柴油机上还有几百个零件需要外协。外协件厂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保证品质?厂内GROB设备有技术沉淀,精度和稳定性都不错,我们在内部花的精力倒不多。

对其他外协件厂,原来管理方式是下任务,他们具体怎么干我们不管,只在交付环节进行检验。由于没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导致生产一致性较差。

从CA6DL开始,一汽集团派驻项目组跟我们一起,从流程制度上对采购进行变革。外协件厂必须执行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提供工装样件,严格按照流程和节拍生产,确保产品稳定性。CA6DL让我们第一次有了生产一致性概念。

工作难度相当大。实施PPAP用了两三年时间,从选择外协件厂开始,零部件怎么做,投入哪些设备,如何保证设备节拍和质量,一个厂一个厂去沟通。

有些外协件厂不清楚锡柴前途如何,值不值得投资,投资多少,需要和他们反复沟通。还有些外协件厂,因各种原因不愿意配套,我们就得另选他厂。上千个零部件都这么干,包括零部件AB项,哪怕一个倒角,都要看能不能达到图纸要求,能不能真正把质量落实到每个细节。

我们还走出国门,对国际供应商进行PPAP审核,这种做法属锡柴首创。在作业现场,我们要审核对方提交的PPAP文件是否符合锡柴要求,审查对方设计能力,生产现场的工艺、设备、工装、检测手段等,是否满足持续稳定提供合格产品的要求,以及质量是否过关等。

有一次,我们到德国哈森(Hasse & Wrede Gmbh)对硅油减振器进行现场审核,发现硅油减振器的过程能力(CPK)指数值是通过数据挑选(选择合格的质量好的产品)计算出来的。虽然表面上能力很高,但不能真正反映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能力,也没有采用统计过程控制。

我们要求德国哈森围绕两方面整改。一是,及时对提供锡柴产品的工序过程能力进行研究,以及对主要检试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MSA)。二是,在DFMEA(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关于扭振减振器的失效模式中,应增加对连接失效的内容,并研究改进措施。

严格执行下来后,采购件质量越来越稳定,协配厂家的制造技术水平也得到提升。按照CA6DL开发流程,从开发目的到规则,从采购到生产制造,我们也制定了一套流程。截至目前,锡柴平台产品开发基本都按照这套流程执行。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CA6DL内装线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CA6DL气缸盖生产线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CA6DL气缸体生产线

刀具优化、采购专线和免检制度

在确保CA6DL制造精度方面,最大困难是刀具。当时缸体/缸盖每套刀具3000多元,所有刀具都从国际供应商进口,最好的办法是国产化。

以前我们不会干,也不会修磨,如果全交给老外干,价格跟新刀具差不多,还得支付工时费。我们就自己尝试提高刀具耐磨度,一个钻头原来钻100个孔,能不能钻200个孔?几年实践下来,国产化后刀具成本只有原来的1/10,从3000多元降到300多元。

后来,锡柴重机部(惠山基地)也沿用这种方法。进口刀具每套5000多元,国产化后降到500多元,相当于初始投入的1/10。

刀具优化后,再优化转速,走刀更快,节拍缩短,产能提升,促进工厂降低成本、缩短生产节拍。因市场需求旺盛,CA6DL产能提升到5万台后,生产线100%满负荷运转,仍然无法满足市场。

2007-2009年,我们又进行7.5万台产能改造。通过七天四班三运转,基本能做到9.2万台。锡柴又在重机部(惠山基地)建立5万台CA6DL产能。

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重卡市场基本每5年一个周期。到现在,CA6DL已经走到生命末期,最少时每月销售几百台,2021年销售2万多台,大部分被11升和13升柴油机发动机取代。

从行业发展看,大功率大马力是趋势,11升和13升柴油机已成重卡市场绝对主力,16升柴油机初露端倪,锡柴已经做好布局。

2005年3月,我被提拔为厂长助理,除分管采购物流外,我还协助许海根(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党委副书记,时任锡柴副厂长)管生产和质量。

2007年,采购部从制造部中独立出来,我分管采购部。在我的推动下,采购部建立了SRM(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供应商关系管理)信息系统。

我记得做生产计划时,各个环节都是信息孤岛。后来随着体量增大,机型越来越多,但我们仍然靠调度员跟各个供应商沟通:有没有货?有多少货?那么多供应商,那么多品种,调度员不可能全清楚。

SRM信息系统建立后,每个零件库存数随时可以调看,只需往系统里输入机型,就立刻知道能不能排产,缺不缺零件,随时掌握这个机型的库存信息。

信息系统还对计划锁定提供支持,我们最早锁定为一周,后来计划周期慢慢缩短到五天、四天,现在只需三天。之所以确定为三天,主要考虑内部物流。

管采购期间,我们还做了一件重要事情,让供应商建立锡柴专用生产线。这个想法我们最先提出,那时候供应商往往一条生产线给多家制造商供货,制造多个零部件。举个例子,给这家企业干活时,先换模调整设备,给那家企业干活时,再换模调整设备……换来换去,质量波动大,供货也得不到保证。

采购管理怎么提升?如何更好地响应并保证质量?CA6DL自2003年投产后,经过四五年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体量,供应商必须保证交付和质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供应商看好锡柴前景,愿意跟着锡柴干,也愿意投入。

第一批我们确定了45个供应商,包括齿轮、起动机、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当时叫锡柴CA6DL专线,后来还建立了锡柴11L专线、锡柴9L专线。每次去验收,生产线前面都挂着这个牌子。

专用生产线对CA6DL质量保障起到重要作用。这种做法迅速被其他企业效仿,后来我们再去走访供应商时,看到有些供应商设立了其他企业的专线,比如潍柴专线和玉柴专线等。

采购部另一个创新之举是推出质量免检制度。我们设计了一套规则和管理办法,对达到规定要求的零部件免检。

采购部有40多个检验员,专门负责零部件入库检验。锡柴最多时每天装1900台柴油机,即使再增加300个人,也检不过来。另外,虽然供应商加大投入来保持生产一致性,但人是灵活的,是不断变化的,漏检、装错或者内部运输磕碰等情况仍可能发生,实行免检政策,可提高工作效率。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我们提出免检政策,主要是供应商自身有制造工艺和装备保证能力,确保产品合格,并自带检验报告。如果再出现问题怎么办?我们制定了规则,比如在总装线上发现一个问题,至少按照1∶5处罚,即按照零件价格的5倍处罚。当然,目的不是罚钱,而是让他们重视质量。

2012年,我离开采购部时,常用库存件60%达到免检,现在已基本实现100%免检。

四大工程

2013年,我和许海根换岗,他分管采购,我分管生产和质量。这时生产制造经过多年锤炼,生产队伍已经成为一支敢打硬仗的铁军,我把主要精力放到质量上。

电控共轨系统是一个挑战。当初有两个供应商,一个博世,一个电装,研发阶段的制造生产,包括数据灌装,问题倒不太大,但对零部件一致性要求很高。比如缸盖的气道变化,特别是气道涡流比,跟脚踏控制油门相比,电控喷油更精准。如果零部件一致性差,涡流比波动大,就会造成喷油不均衡。时间一长,可能产生冒烟等各种问题,因此,零部件一致性尤为关键。

零部件一致性,首先通过装备来保证质量。铸造最早是低密造型,质量参差不齐,后来引进德国KM4线、BW线、进口制芯机,包括冷芯机、热芯机等,以此带动上游各个环节的质量。产品设计好,并不代表产品好,每个制造环节都得有保证。

起初没有排放要求,第一款CA6DL装配博世进口泵,起步是国二标准。到共轨后,排放标准从国三逐渐升级到国六,对零部件一致性要求越来越高。为达到排放要求,锡柴专门制定与排放相关的零部件管控办法,我分管生产与质量时,在这方面倾注了很大精力。

质量涉及质量体系问题,最终结果是保证发动机出去后一致性没问题。其中,发动机3MIS(three month in Service,投入使用3个月)千台故障率是核心指标。当时一汽解放总经理是许宪志,他总管质量,我几乎跟他同步抓质量。

一汽解放当时提出四大工程,分别是质量体系工程、精细化工程、可靠性工程和商品力工程,质量主要围绕这四大工程展开。

精细化就是制造符合性,抓零部件的全尺寸。可靠性主要通过3MIS和12MIS指标来衡量,每个零部件都要制定MIS指标,每个供应商都要制定达标计划。商品力则围绕新产品销售和市场质量表现展开,销售只是一个窗口。

许(宪志)总首先提出,将千台质量故障率下降60%。为什么提这个目标?跨国公司像奔驰斯堪尼亚沃尔沃等,其千台故障率都不超过200。但在当时谁都不相信,这怎么可能做到?

事实证明,我们有能力做到,3年后目标达成,包括整车、发动机、车桥变速箱等关键部件指标,千台故障率从500~600下降到200。

质量体系是个大工程,最怕贯标两层皮。其实,质量体系贯标没什么奥妙,主要就是围绕IATF16949等汽车行业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真抓实干。每年除外部认证机构审核外,锡柴内部还要内审两次。

精细化如何做?和CA6DL一样,我们对所有零部件全检,要求全尺寸符合率达到100%。这个工作量非常非常大,你想想,8升、9升、11升、13升四大品类涉及多少零部件?比如CA6DL缸体,前面几百台做工程样机,那是A、B类项次达标率。A类项是关键项目,B类项是重要项目,C类项是一般项目,但它们不代表全尺寸。

缸体有那么多尺寸,必须全控的约有20个,像缸孔、凸轮孔等几个关键指标必须100%达标。原来要求是,A、B类100%达标,C类95%就算达标,但现在要全尺寸100%达标。

CA6DL缸体我们自己制造,用的是GROB设备,按照全尺寸要求,只有75%达标。外采件达标率更低,有的50%不到。还有毛刺和倒角等,原来根本不太关注。

所以,精细化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数据采集工作量骤然增大。CA6DL缸体要从75%达到全尺寸,就要进行细节改进。原来都是粗线条管理,细节挖掘不够,后来装备去毛刺,进行工艺调整,包括有些工序改进,或者倒角不到位,或者光洁度不达标,如何达到合格率,工艺上肯定得想办法,装备上也需要投入。

为什么锡柴现在有底气提欧标工程?就是因为有抓质量体系积累经验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在故障率、万元损失等几个关键指标方面挑战欧美商用车企业。

张振锋:攀登制造新高度

12下一页阅读全文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本文导航

  • 第1页:1
条网友评论

下一篇

时代汽车50万战略2.0版发布会顺利举行!

10月12日,北汽福田时代汽车50万战略2.0版发布会在山东潍坊顺利举行,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常瑞出席了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北汽福田汽车股... 2023年10月12日
我要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