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来卡车之家App
及时获取
最新卡车资讯
你好, 网站地图
卡车之家,商用车互动服务平台 全国
选择地区
全国 北京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广东 上海 四川 重庆 山西
扫码下载APP

微信扫一扫下载详情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详情

轻卡 重卡 微车 牵引车 载货车 自卸车 皮卡 挂车 专用车 总成/配件 电动车
卡车之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卡车新闻 > 业界动态

胡汉杰:内学锡柴 外学丰田

胡汉杰:内学锡柴 外学丰田

胡汉杰,中国一汽总经理助理,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

1964年,胡汉杰出生在内蒙古。1982年,考入内蒙古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4年后,作为优秀学生干部毕业,如其所愿进入一汽,迄今已为其效力37年。
起初,胡汉杰被分配到一汽内饰件厂,他从基层规划员干起,历任科长助理、发展科副科长、检查科科长、副厂长等职务。1999年,调任长春塔奥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2002年7月,调任一汽车身厂厂长,对一汽旗下最大工厂进行改革。
2003年1月,一汽解放成立,胡汉杰担任总经理助理兼卡车厂厂长。2004年,车身厂与总装配厂合并,胡汉杰兼任两个厂厂长,顺利完成两个工厂的整合。2007年,胡汉杰担任一汽解放副总经理,分管生产质量。
2009年,胡汉杰调任一汽吉林总经理,开始独立运作一个企业。2014年2月,调任一汽-大众商务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
2015年7月,时隔6年后,胡汉杰再次回到一汽解放,担任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总经理,不久被提升为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此后,他带领一汽解放进行创新和改革,号召大家“内学锡柴,外学丰田”。
2017年,中国一汽大改革后,胡汉杰带领锡柴班子对发动机事业部变革进行顶层设计,完成事业部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新定位。2022年10月,完成发动机事业部和传动事业部之间的整合,成立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

欣慰、压力与责任

我跟一汽解放很有缘分。1982年,我考入内蒙古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学期间,我一直担任班长,这是一件骄傲且幸福的事情,首先得让同学们信服,其次要有一定的组织号召力,第三愿意为大家服务,最后还要获得学校和组织的信任。

受到考验是一次出游。班上有个代培生,是一个企业负责人,有一个周末号召大家出去郊游,同学们提议去呼和浩特大青山,并且做好充分准备。但就在临行前一天,也就是周五晚上,学校领导突然约见我,表示出于安全考虑不能去。学校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当时已经箭在弦上,要是突然取消行程,同学们恐怕都会失望。

我和团委书记紧急召开班委会讨论,大家也很矛盾,有的说去,有的说听从学校安排,最后我决定还是去。有同学劝我,说回来会受到学校处分。我说,宁可受处分,也不能辜负同学们的期待,但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回想起来,当时看问题简单,不全面,比较冲动。

那时交通很不发达,我们坐老解放CA15出游,是绿皮卡车,开了几十公里到大青山,班上35位同学可谓乘兴而去,尽兴而归。我个人也很有收获,我太太是我同班同学,通过那次郊游,我们有了深入了解的机会。

回来后,学校领导再次找我谈话,说,找你来,不要有压力,反正已经回来了,大家都很安全,事情就过去了……你还挺敢干,挺敢担责任。

担任学生干部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班委也是一个组织,虽然不像企业管那么多事情,但要按照学校的要求,按照同学们的期待,组织好活动还是有难度。大学生思想活跃,如何引导大家积极向上,要做很多工作,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1986年,我以优秀学生干部身份毕业,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但我可以优先选择。毕业分配资源不错,北京有5个指标,老师希望我去北京,这样能体现学校教育水平,但我认为北京太大,生活不方便。经历一些波折后,我选择了一汽。

之所以选择一汽,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学理工科,虽然对一汽了解不多,但曾在杂志上看到解放CA141换型改造的报道,认为理工科学生就应该投身到汽车工业建设中,很简单、很现实,也很朴素的想法。其二,长春市离内蒙古通辽市很近,长春这个名字也很美。

现在看,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一汽以前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现在是中国一汽,世界500强企业(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79位)。我则从刚进厂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汽集团高管,更多是欣慰、压力与责任。

所谓欣慰,是在一汽工作了37年,见证它从小到大到强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中,把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参与一些重要过程,见证一些重大变化,同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所谓压力,是一汽解放当前有合同员工2.2万人,整体就业者约4万人。作为一汽解放董事长,在这样一个平台和岗位上,怎么把组织交给我的工作干好,不辜负组织的期待,不辜负企业的期待和员工的期待,这些压力始终鞭策着我。

所谓责任,就是2015年7月我重回一汽解放,怎么把一汽解放事业发展好,真正贯彻落实好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汽时提出的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做强民族汽车品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品牌,解放更有责任、有义务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贯彻好。

胡汉杰:内学锡柴 外学丰田

锡柴文化与长期主义

2002年前,我一直在一汽零部件系统工作。因行业不同,跟锡柴没有直接接触,但因为负责生产质量工作,经常参加一汽集团会议,对锡柴有所耳闻。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每次生产会、质量会都是重点。

2003年1月,一汽解放成立,我先后担任总经理助理兼卡车厂厂长、一汽解放副总经理等职务,开始直接跟锡柴打交道。

那时我在一汽解放分管生产和质量,围绕生产计划、质量控制和发运形式等,在锡柴开了很多现场会,锡柴的做法和经验走在整个汽车行业前面,组织大家向它学习。

同时,围绕运营过程支持锡柴。以发运为例,从无锡把发动机运输到长春或者青岛,并不很顺利,一是运费较高,二是可能出现一些磕碰等,要帮助锡柴系统优化成本问题。

我对锡柴印象深刻。南方人工作认真细致,领导班子积极向上,富有拼搏意识和拼争精神,每次开预算会或者其他战略会,都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我管质量时,对用户反映的质量问题、市场索赔问题、成本控制问题,他们都高度重视。

锡柴从社会企业加入一汽集团,他们的成本意识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都走在一汽前面。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预算。年末年初要做第二年预算,锡柴非常重视,每次都是全体班子成员到长春,蒋彬洪厂长带队,大约五六个人。

第一个感觉,他们很专业,很有深度。第二个感觉,从企业角度讲,争的意识强烈,一般领导说你怎样就可以了,但他们据理力争,哪些合理,哪些指标偏高,这个任务为何接不下来……每次开会,就像打仗一样,甚是激烈。当然,他们也有充分准备,更重要的是,他们认真负责,敢讲真话。

发动机投资大,运营成本高,但锡柴并不是只要投资。尽管当时计划经济性更强,占资源的想法肯定有,但更要讲出投资的合理性来,这就体现出他们的强势、认真和专业。锡柴在运营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奠定了系统解决问题、体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员工素质也拉动起来。

此外,在坚持干好工作的基础上,他们还要算成本账,怎么赚钱,怎么回报。那时候一汽的成本意识、经营意识还比较弱,锡柴有强烈的市场危机感。如果没有这样的争,就没有锡柴的今天,虽然当时并非所有领导都能理解。

二是奥威CA6DL。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向开发的柴油机产品,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先河,锡柴是CA6DL的初创者。

确定上这个项目时,我正好在一汽解放。李骏是一汽技术中心总工程师,他和锡柴一起给一汽班子介绍发动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最后由竺(延风)总拍板。因为他们的积极争取和认真推动,才有了奥威发动机从7升到9升、11升、13升全系列产品,促进了中国柴油机行业发展。

我跟以蒋彬洪厂长和钱(恒荣)总为首的两任锡柴班子都打过交道。蒋厂长为锡柴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尤其对锡柴文化形成功不可没。当年企业实力还不够强,他带领企业艰难突围,创造了锡柴的辉煌。

2007年钱恒荣接任锡柴厂长,他是技术型人才,是发动机专家。锡柴在他手上继续创造辉煌。第一,他在产品、技术、技术路线选择和一些技术指标设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他对市场洞察敏锐,每次都能提出独到见解。第三,他性格率真,实事求是,为企业正确科学决策作出了贡献。第四,在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他进一步扩大了锡柴优势。

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我去过锡柴多次,发现锡柴员工包括领导干部在内,其行走路线都很有规律,该走什么路,以及怎么走都比较自觉,不像其他企业一盘散沙。他们积极向上、永争第一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热情,以及他们的共同语言、处事原则,甚至产品品质等,都跟企业文化息息相关。

而且,锡柴企业文化已经深入员工骨髓,变成大家的自觉行为。企业文化虽然好确立,但要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准则,并且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就非常不容易,这是提炼、塑造、贯彻、践行长期主义的结果。

这种文化也得到跨国公司的认同。2015年7月,我调到一汽解放担任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总经理,不久担任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大众商用车一直想跟我们合作,当时Traton集团、斯堪尼亚和MAN准备跟一汽解放成立合资公司,时任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平要求我对接这件事。

我们跟斯堪尼亚接触了一年多,其中,Traton集团一个高管在斯堪尼亚做过发动机,我们向他展示了一汽解放的实力。第一站,邀请他到无锡参观发动机工厂。第二站,到长春试乘解放J6。他感受很深,也非常惊讶。他说,我是搞发动机的,没想到全球还有这么好的发动机工厂,工厂这么洁净,这么有序,你们远远比我们管理得好。

这就是锡柴文化,能够始终如一地落实执行,让大家共同遵守先进文化理念。我在合资企业工作过,国外企业都很重视文化,用价值观来统一员工行动,这个价值观很重要。很多中国企业过去很难有这样的认知,现在情况有所好转。锡柴能有这种领先理念,而且长期打造,是它领先行业的重要因素。

发动机事业部大改革

2015年我回到一汽解放后,就提出要“内学锡柴,外学丰田”,并在各种会议上多次表扬锡柴。我说,我们内部有一个很好的业务实践,那就是锡柴,而丰田是全球标杆,两者要结合起来学习。

这7年来,通过改革和创新,一汽解放和锡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先谈一汽解放。一是更自信。解放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是共和国汽车长子,有段时间长期处于行业第二,各方面实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经过这几年大发展,业绩回到行业第一,大家自信心更足。

二是更有活力。原来节奏慢,现在更像一个初创企业,而不是老国有企业,大家更有激情,更有战斗力。

三是更有责任感。原来“中国第一,世界一流”可能还有些不敢提,但现在中国第一已经实现,世界一流必须做到。

四是体系能力更强。通过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变革,导入华为方法论,靠组织活力把一汽解放做得更好。

一汽解放变化的背后自然有其商业逻辑,发动机事业部也是这样。2017年10月,以锡柴为主体,整合当时的道依茨一汽大柴(大连)、无油所(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一汽技术中心发动机开发所等,成立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授予它更大权力,同时也让它承担更大责任,端到端面向用户,面向市场。

对发动机事业部进行大改革,我经过了认真思考。首先,通过资源整合,发挥整体效率。锡柴和大柴能力都很强,相互竞争几十年,我们本来对两个发动机厂都有规划,以7升为界,大柴向下发展,锡柴向上发展,结果两家都要突破发展,造成资源浪费。与其分散内耗,不如攥起拳头。

其次,研发整体统筹,真正识别客户需求,开发出好产品。组织整合后,更能集中力量做事。

整合过程中,我们还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一汽和道依茨(德国道依茨股份公司)合资11年后平静分手。当年跟道依茨合资,希望从技术上支撑一汽解放发展,现在我们自有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合资公司效率太低,已经制约了大柴及一汽解放的发展。经过友好协商,道依茨以1元钱象征性出售股份,大柴成为一汽解放全资子公司。这步棋走得非常正确,大柴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员工信心和盈利能力得到改善,这都是改革带来的变化。

锡柴和大柴的整合经过慎重思考与设计。原来他们是内部竞争关系,从员工角度看并不是一家人,这是多年形成的固有印象。整合到一起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首先,方向对不对?这是前提条件。其次,怎么给员工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第三,整合后双方如何相互尊重?设计时我们就考虑过多种因素,任命领导力求做到平衡,让优秀骨干都有机会,都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还有地方政府的关切。大柴在大连是独立法人公司,怎么继续把它发展好,给地方创造更多税收?整合是为了更好发展,这是我们对政府的承诺。前一段时间,我们跟大连市政府领导见面,对方说,大柴目前发展得不错,这说明整合得到了认可。

此外,大柴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国家给它的一些政策怎么保护好?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整合涉及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来说,实施变革都要经过系统设计,收集大家的关切,做出平衡可行的方案,再认真推行,而解放已经形成很强的变革能力,我们的方案是做一个解决一个。

工资待遇方面,以锡柴为主整合,怎么让员工有归属感?工资不降反升,就能得到员工们的拥护。成长通道方面,一汽解放给他们创造了很多机会。改革虽然不容易,但我认为只要方向正确,就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品牌问题解决得比较巧妙。锡柴和大柴这两个品牌没有直接采用,而是打造解放动力品牌。为什么启用新品牌?为了更好地融合,这样谁也没有吃掉谁,再把锡柴和大柴的文化注入解放动力品牌里,变成解放动力的内涵和形象。

这几年,我们在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出发点是为了企业发展,但也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否则谁敢去冒这个险?我希望在退休前,把这些主要矛盾都解决掉,给年轻班子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

我非常尊重钱(恒荣)总。对改革意见,我们做过多次沟通探讨,比如哪些有利、哪些不利,以及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我们相互之间非常信任,他也很尊重我,有什么心里话都跟我讲。我不是武断的人,但只要确定下来,我就敢于推动改革,并且愿意承担责任。

新定位

坦率地讲,在一汽解放体系中,原来对锡柴的定位我不太清楚。中国用户对商用车的理解更看重发动机,这跟欧洲还不太一样。某种意义上,发动机决定着整车竞争力。

这些年来,一汽集团尤其是一汽解放,一直把发动机作为核心总成。无论是投资策划还是战略规划,经营管理还是资源配置,发动机都是重中之重。我没做过详细统计,但发动机投资至少占整车投资的1/3,这也造就了发动机的持续领先。

锡柴也没有辜负期待,不管是在内燃机行业,还是在一汽解放体系,都凸显出它的核心战略定位。管理方面,它是一汽解放的标杆和典范;企业文化方面,不管是蒋厂长时代,还是钱总时代,尽管在某些细节上有些争议,但总体方向坚定不移。

现在更是这样。发动机事业部成立后,我们对它的新定位是,现在和未来,传统动力和新能源动力都由事业部承担,传统动力战略产品承载者也是新能源动力承载者。当前,传统汽车正在向新能源转型,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预计到2035年前,传统燃油机仍是商用车的主要动力形式。

因此,事业部要在保持原有发动机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保持新能源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定位为新能源生产制造基地。尽管新能源动力和传统动力不一样,但两者仍有些共性,比如输出扭矩、热管理、适应路况性等。另外,员工固有优势也需要转移到新能源动力上。

根据新定位配备资源,我们在广东佛山新建一个燃料电池工厂,在无锡成立一个动力电池工厂。通过这种方式打造体系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让锡柴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2021年,一汽解放销售整车44万辆,2020年是49万辆。发动机产能不如整车,整车产能大于总成产能。长春本部采用自己的三大核心总成,一汽解放青岛公司有些差异化,内部动力供应不上,就靠外部资源补充。

就锡柴而言,2022年国际市场做得不错,非道路市场增长较快。整车配套跟解放有竞争关系,但非道路市场没有。新冠疫情这几年,国外发动机进不来,只能用国产发动机,用过后感觉不错,完全可以替代进口发动机。钱总跟我讲,(非道路)开辟了很好的市场空间。

未来,发动机事业部既要满足内部需求,也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配套能力。

新能源转型、中国双碳战略是大势所趋。2021年9月29日,一汽解放发布“15333”新能源战略(解放“蓝途”战略),核心是新能源动力,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这些任务主要由发动机事业部承接。

解放不可能覆盖所有细分市场,我们的思路是抓主流趋势,形成差异化优势。多与少是一个客观辩证的过程,即使覆盖很广,但规模不够,成本也很难降下来。传统动力如何引领行业发展,这是解放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同时,做好向新能源转型的准备,赋予事业部战略定位。

对一汽解放而言,新能源转型是一个巨大机遇。为什么?因为中国场景丰富,政策推动力很大。欧洲虽然也在做,但机遇远远小于国内,解放要真正实现世界第一,新能源赛道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研发布局、产能布局和生态布局方面都加大力度。

以研发为例,我们准备投资60亿元,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研发院,初步选址大湾区人才高地,包括整车、核心总成、电驱桥和电控技术等。生态布局是新模式,我们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解放时代公司(解放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开展新能源运营业务。

一汽解放正在积极探索,真正按照战略目标愿景配备资源。策略上,我们对外有合作,但长期还是要形成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动力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这其中节奏很重要,规模小,投资大,就要控制好节奏,否则走得太快,优势变成劣势,而太过保守就会落后。

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传统车的电动化,第二步是核心总成的数字化,第三步是新平台。

新平台已经启动。我们准备推出新13升机CA6DV,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各项指标,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完全体现自主核心技术和核心总成。我们比较理性地、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处理问题,而不是盲目自信。未来,核心动力总成部件要以自己为主。

胡汉杰:内学锡柴 外学丰田

下一个变革

一汽解放坚持双轮驱动发展,即创新驱动和改革驱动,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未来,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要达到世界一流,没有领先技术、没有前瞻技术、没有前瞻产品,怎么叫世界一流?其中的维度就是创新,要有独到技术。

这几年,一汽解放在自主背景下,加强开放合作。不管是跟大专院校合作,还是跟Tier1(一级供应商)合作,都是基于对技术前瞻性的考量。至于模式创新,包括成立鱼快创领、挚途科技、赋界科技等新公司,以及跟宁德时代合资等。未来,还会有新模式,意在打造生态布局。

一汽解放是整车企业,也是一个平台,形成了创新文化,这是第一。第二,改革。作为央企,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唯有通过改革来焕发活力。

最近几年,我们确实尝到了甜头。改革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尤其是IPD变革,让企业组织更系统、更科学地解决问题,端到端面向客户满意和商业成功这两个目标。此外,还有一些试验项目、改革试点项目,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这个过程中,团队也得到成长,每个人都有收获,更自豪,也更自信,他们成长的速度和掌握知识的全面性,都跟原来不一样。改革既解决了组织活力问题,也解决了个人能力提升问题。当前,一汽解放有很多改革项目都在齐头并进,最终目标是实现从人治到法治,到体系能力和文化能力的转变,这样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双轮驱动还要长期坚持。我提出解放要从单一整车提供者,向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这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经验,得到一些效果体现,但与我想象还有一定差距,希望这方面的实践还能加强加快,真正走在行业前面。

解放从一辆车变成一套解决方案,既贡献行业,又提高收益,创造更多机会。我们正在进行布局和实践,现在看离我的期待和梦想还有差距,还得加速。

从2022年10月起,我们开始推动下一个变革,将发动机事业部和传动事业部整合起来,成立动力总成事业部,包括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桥、电驱箱、电机、电控等。动力总成事业部实行一体化管理。

在此之前,我们就已经埋下伏笔。2021年7月,解放智慧动力域品牌发布,统领全新13升发动机、集成式AMT变速箱、换代435桥的低碳动力和新能源零碳动力,率先突破软件定义动力总成,引领自主动力系统进入智慧动力域时代。解放智慧动力域品牌的核心价值是高智能、高可靠、低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所有成本)。

两个事业部整合面临多种压力。一方面,两个企业都有辉煌的历史,员工往往都有怀旧的感觉。另一方面,如何平稳地整合,既把组织活力发挥好,又要考虑到人尽其才,发挥好每个人的作用。

这么多年来,我们经过多次改革,已经具备充足经验。当年传动事业部成立时,也是整合了好几个企业,包括变速箱厂、车桥厂、轴齿中心、零部件厂等,经过磨合,从大局着眼,细节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

现在实行产品线变革,要做得更细更规范。通过整合释放一些人,再补充需要的人员,让效率更高。同时,不但要有智慧动力域理念概念,还要在组织、研发和运营上打造它。我们分析过其他组织模式,比如康明斯打造的超级动力链,就是通过合资伊顿,收购美驰车桥,构建起机箱桥动力链。

行业里其他企业还不具备这种优势。像中国重汽法士特潍柴都是独立上市公司,拥有独立实体,股份不同整合起来很有难度。而我们这块,两个事业部都隶属一汽解放,无论是传统动力,还是新能源动力,未来都更能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后,我们将启动无锡新研发中心项目,进一步增强动力总成研发能力。未来,研发要分层管理,平台和适应性分工不同,平台要体现技术、产品的领先性,更要面向未来。适应性则满足客户当期或者近几年的需求。这样既看眼前,又着眼长远,否则就可能顾此失彼。

但研发层次不会一成不变,是放到商用车开发院还是放到锡柴,要根据不同阶段,看哪种分层更有利于产品开发。

经验与反思

锡柴走过这些年,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

第一,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企业走多远、走多好,体现的只是一个结果,但实际背后起作用的还是人。尤其是发动机性能、精细程度要求又这么高,需要严密的、高效率的组织和执行力,没有好的企业文化肯定不行。

有人跟我建议,把发动机放到长春生产。放哪里没问题,建工厂也好办,但要把它管好很难。为什么锡柴行,而其他企业不行,这就很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作为发动机企业,技术还是根本。没有好技术,没有前瞻技术,没有正向开发,还是跟在别人后面走的话,锡柴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商用车也不可能有当前成就。一汽解放发展至今,核心在于自主发动机,电控系统也是我们自己做,技术是决定性因素。

第三,要改革变革。发动机事业部虽然有其长处,但如果没有加入一汽集团,没有经过后面一系列改革,也不可能有今天。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变成解放的力量、一汽的力量,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四,要以客户为中心。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为客户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任何事情还是要来自客户,满足客户的期待和要求。

第五,积极拥抱转型。坚持传统优势,但不能守旧,尤其要做好新能源布局。一汽解放对锡柴转型寄予厚望,同时,锡柴愿意而且主动承担转型的责任和义务,两方面结合起来就能走得更好。

反思也有。首先,在技术方面,如何系统地思考技术,而不是从一个点出发。发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整体,并非每个技术点都要好,而是集成后整体性更好,因此,要系统思考、系统解决。

其次,在标准和技术规范方面,从市场反馈看,要不断认识、不断提升。从客户那里传递回来的信息,怎么把它变成标准,变成规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锡柴80年来之不易。企业应该焕发青春,尤其在能源转型中,要承担起一汽解放寄予它的期待,赋予它的战略定位。

一方面,把传统发动机做得更优秀,毕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做好转型,把新能源动力的竞争力构建好,继续发挥锡柴在一汽解放内部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持“内学锡柴,外学丰田”典范。

感谢锡柴全体员工在80年历史中,为中国汽车工业、为一汽解放发展作出的贡献,我为大家感到自豪。

条网友评论

下一篇

多地联动!共庆解放J6 NG产品万辆庆典

日前,一汽解放长春基地天然气重卡累计产销达到11000辆,为庆祝这一重要的里程碑时刻,10月11日上午,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了首场“解放J6 NG产品万辆庆典... 2023年10月12日
我要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