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6日,竺总在一汽技术中心发出“义无反顾,坚决干好”总动员令,CA6DL项目作为一汽集团十五发展“一号工程”正式启动。刚退居二线的王镇昆(原一汽副厂长)担任项目总指挥,李骏担任项目总设计师,王立志担任项目总工艺师。
竺总为什么要求CA6DL项目“出产品、出机制、出流程、出人才”?其中有个小插曲。一汽集团跟奔驰合作谈判失败后,CA6DL到底是否具备世界水平?跟欧洲技术差距能否缩短20年?项目开发流程能否保证一汽集团产品要求?这些都是考验。
2001年8月,竺总到德国参加法兰克福车展,顺访AVL公司。让AVL公司介绍奥威产品开发流程、技术水平以及特殊要求等。根据一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和丰田汽车合作经验,他认为奥迪、大众、丰田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一套成熟的开发流程。
AVL公司先介绍他们在这个行业已深耕多年,工程师大都有着30多年甚至40年从业经历。紧接着,负责开发流程的工程师介绍了AVL公司三代开发流程:第一代开发相当于国内制造A样机,是验证设计,看概念设计能不能实现功能。比如CA6DL目标是300马力和国二标准,A样机要实现这些功能。
第二代开发制造B样机,是验证工艺,产品最好在批量生产的锻造、铸造模具上做出来,机加工能采用批量生产工艺进行迂回生产。产品要做1500小时测试,AVL公司设计了五个试验,全部都要通过。像曲轴断裂、缸体缸盖开裂这样的大故障坚决不允许发生,只允许有一些小故障。
第三代开发制造C样机,从批量生产线下来。A样机结束说明结构没问题,同步开展生产线设计,生产线建设要一年时间。
当竺总的助理通知我们,准备让AVL公司介绍开发流程时,我还有些不理解。但等到对方介绍完毕,我发现在每一代样机开发中,设计、工艺和产品认证分别要做哪些工作,整套流程清晰明了。会后,我们拿到了这套详细流程文件。
竺总要求我们严格按照AVL公司三代开发流程执行。每一代发动机的可靠性试验要达到1万个小时,三代开发就要试验3万个小时。这个过程中,蒋厂长担心产品质量不过硬,对一台发动机测试了5000个小时,确保产品过关。
另有两台B样机装到汽车上,做20万公里道路试验。这两辆车从无锡出发,将批量生产的发动机拉到长春,再从长春把铸造公司生产的缸体和毛坯拉回无锡,历时一年。我们再对发动机进行拆解测量,保证发动机满足故障磨损要求。
CA6DL项目组严格按照AVL公司开发流程编制工作计划。对于零部件供应商,我们制定标准,像缸体、缸盖、曲轴、连杆等关键零部件不允许让步接收,不允许不合格,对一些非核心小部件,要求合格率大于95%。
2000年10月我回国,锡柴大部制改革后,我负责项目管理。CA6DL项目需要协调各方资源,保证项目进展,具体技术工作主要由王一江、许宗尧和长春团队做。
我们招聘了一些研究生,将英语不错的派到CA6DL项目组。性能开发和机械开发的部分试验要在奥地利格拉茨市做,两个团队各派3人常驻奥地利。性能开发由王一江带队,机械开发由许宗尧带队,一个老兵搭配两个新手。长春技术中心也派了相关工程师参加了开发工作。
2001年底进行性能验收,2002年底进行可靠性验收。随后进行项目验证,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并进行固化。2003年,我们对开发流程进行梳理,由我牵头制定一汽锡柴柴油机产品诞生流程,后面产品开发都按照这套流程执行。
CA6DL系列后续不断升级。CA6DL1是7.7升,同时开发同一缸径的5.1升CA4DL四缸系列。随着卡车对功率要求越来越高,在CA6DL1基础上,再扩缸到8.6升的CA6DL2,功率达到350马力。在CA6DL这个平台上,我们不断开发满足国三、国四、国五、国六排放要求的产品。
通过CA6DL项目,锡柴建立CA6DL机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生产方式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当我们把产品诞生流程和产品推向市场机制都建立起来后,这套流程又升级成为一汽集团动力总成产品诞生流程。
至此,我们实现了竺总提出的“出产品、出机制、出流程、出人才”要求。
2007年底,钱恒荣担任锡柴厂长,他一上任就提出“313”战略,即未来3年,实现柴油机销量超30万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利润超3亿元。围绕这个战略,重型产品布局完毕,接下来就要投产。
2010年7月,惠山基地(重机部)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钱厂长担任项目总指挥。我当时是厂长助理,分管战略规划、产品开发、制造技术和投资。
为什么要建重机部?原因之一是,“313”战略完成后,我们目标已指向50万台,即使塘南厂区再扩产能,也无法达到50万台。原因之二是,无锡市2010年左右提出退城进园,要求内环以内工业企业全部搬走。经过一汽集团和锡柴努力争取,锡柴得以保留。
我有过国外工作经历,知道像马勒公司和博世集团等跨国公司总部都设在诞生之地。我跟钱厂长观点一致,塘南厂区作为锡柴研发、管理总部,产能保持现有,新扩产能放到惠山。
当时CA6DM产能1万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选址时考虑过宜兴等地,最后定在惠山原因有三:一是惠山离无锡市区20公里,员工上下班方便。二是惠山招商引资政策较好,已建立动力产业园,引进了上汽大通和威孚等企业。三是配套设施不错。
惠山基地设计产能12.5万台,2010年7月开工,2012年2月投产。我同时还管技术改造,对塘南厂区进行国六改造。改造过程中,撤销了老加工车间,彻底停掉老6DF产线,老CA6110正式停产。新建油漆线和试机线,贯彻冷试,满足新排放法规要求。
冷试是重机部一个重大工艺突破,主要检测发动机的装配精度和质量。发动机出厂原来采用热试,烧柴油产生排放,成本较高。采用冷试后,发动机在不点火的状态下由电机拖动,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通过冷试台架的传感器捕捉相关信息,检测发动机各项指标的精度。
上冷试也有个故事。记得有一年,竺总到南京参加全国青联会议期间,到锡柴参观,我和蔡真法书记(锡柴原党委书记)负责接待。参观后竺总说,锡柴生产线整个工艺都非常先进,就是发动机出厂试验不是冷试,跟国外还有差距。
跟热试相比,冷试的难点在于,要对所有故障进行模拟。做到1万台后,才能收集相关数据,将冷试数据和热试数据对比,确定正确阈值。同时,还要考虑各种故障并作出决策,传感器精度要足够高,确保控制程序能实现。
2015年,惠山基地率先实现冷试。企业发展并非量的增加,而要高质量发展,一要适应节能减排,二要环保。
2017年,一汽集团大改革后,我担任(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副总经理兼前瞻院(前瞻技术研究院)院长。
成立前瞻院的想法由来已久。2010年,钱总提出锡柴要进行第四次创业,时间从2011年到2025年。他还提出要做到四个转变,即由学习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由技术跟随型向技术引领型转变、由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变、由内涵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技术要从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变,就要研究5~10年技术。
2017年上半年,我们在研发部成立前瞻院,技术领头人是张展腾首席,他是锡柴引进的海归,带领七八个人负责前瞻技术研究和规划。当年9月,发动机事业部成立后,将无锡泵所纳入管理。
无锡泵所原来隶属一汽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将研发分为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R(Research,研究),原理性研究,以高校或者研究院为主,由一汽技术中心研究部负责协同推进。第二个领域E(Engineering,工程),从原理技术到工程。第三个领域P(Product,产品),产品平台以一汽技术中心为主,应用产品以锡柴研发部为主。到我接手时,一汽技术中心对无油所的定位是工程,研发5~10年的工程产品。
无锡泵所400多人,并入发动机事业部后,主要有两大职能:其一,前瞻院负责产品开发和科研项目。其二,共轨系统制造,主要用在特种装备上,成立共轨制造部,更多做生产工艺,有100多人。研发归研发,制造归制造,分成两个单元。
还加入一个部门——代用燃料发动机开发部,当前开发天然气发动机 。钱总认为,前瞻院如果不做一些产品,就没有市场紧迫感,划过来有个前提条件,前瞻院有天然气发动机试验台架,原来只有一个台位,现在增加到四个台位,可以做天然气发动机性能试验等。
难的是共轨产品。2000年锡柴开发CA6DL时,无锡泵所就开始做共轨项目。遗憾的是,20多年来,共轨系统始终没有产业化。问题在于精密制造,制造出来的喷油嘴一致性无法达到柴油机的要求,为什么过不了关?第一,先进企业垄断。第二,商业竞争使然。你成本做到8000元时,对手就卖8000元,你成本做到6000元,它就降到6000元,让企业无法决策投资提升制造能力,因为无法实现盈利。
无锡泵所的共轨系统产品现已相对成熟。我们给共轨的定位是,立足特种装备,拓展非道路领域。商用车市场我们已经错过机会,非道路领域即将实行国四排放,也需要共轨,这块市场很大。做好定位后,2018年立项,用自主共轨匹配6DM3柴油机,满足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排放要求。2020年,两个市场销售了5000套。
2019年,前瞻院围绕业务进行第二次重组,主要有三大任务:第一,共轨系统;第二,未来5~10年先进技术研究;第三,代用燃料发动机开发。
先进发动机部(包括氢发动机)主要做柴油机未来5~10年节能减排。新能源部主要做电池及燃料电池研究。特种产品部就做共轨系统。基础研究部主要负责实验室和电控等,作为独立部门支持其他三个部门业务,可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否则容易形成“部门墙”。
接手前瞻院后,我主管综合管理部和代用燃料发动机开发部,其他四个部门交给宋国民(前瞻院副院长)分管。管理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改变人的思维。无锡泵所原来是科研机构,一直是做课题研究思维,不是产品开发思维,工作节奏没有工厂紧张。他们的观念是,只要完成课题就好,至于产品能不能批产,第一没想法,第二没概念,不知道怎么做产品。
先抓建立开发流程。按照发动机事业部产品开发流程,制定共轨系统开发流程,以后共轨产品开发全都按照流程执行。对产品开发节点,我们规定了很多工作,提出一代样品、二代样品和三代样品概念,用一代样品作为共轨系统研发的样品,而不能作为配发动机的样品,要用二代样品去配发动机。
由张展腾和宋国民联手,制定前瞻技术开发流程。前瞻技术研发也需要流程,不是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我们按照G1、G2、G3确定评审节点。经过征求各方意见和试行,2018年10月,前瞻技术开发流程发布。
我对锡柴80年寄语就两句话:创新创业,做百年企业。创新大家都容易理解,为什么提创业?要有从零开始的思维。眼下,商用车正面临“双碳”战略转型,锡柴也要转型。转型就必须要有创业思维。唯有只争朝夕,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否则做不了百年企业。反之,只有大部分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层,具有这种创业精神,企业才能做到百年。
来吧!感受一下奔驰eActros 600的魅力
10月10日,奔驰eActros 600如约而至!在经历了极北之地芬兰的高寒测试、极热之地西班牙南部的高热考验以及阿尔卑斯山的长途穿越之旅后,奔驰eActros ... 202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