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原创】现代社会,发达的物流可以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如果物流停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得不到保障。而在战争中,物流的重要性可以说直接提升到能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程度,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图为莫斯科战役与莱特岛战役中德军与美军的经典照片
二战时,因为机械化部队的规模化应用,部队对于后勤的依赖相当严重,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被冻成“冰坨”,而日军在莱特岛上饿到吃人肉,这都是后勤问题的展现。当时的美军名将麦克阿瑟就曾说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二战就是一场后勤的战争。”而今天我们聊的就是在二战之后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人为了保住后勤线,是怎样“魔改”卡车的。
● 不胜其扰为防游击队应运而生
越南战争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之一。从1961年美军发动“特种战争”军事介入,到1973年美军灰头土脸撤出,再到1975年越战终于以美国和南越的失败告终。不断增加的伤亡和公众压力迫使美军最终撤出了越南,北越最终推翻了南越共和国,统一了整个越南。
越战相关影视作品《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野战排》
关于越南战争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像《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野战排》等,风声鹤唳燥热无比的丛林、老鼠成群腐臭弥漫的水牢、闻风丧胆的冷枪冷炮成为了美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1962年至1974年美联社东南亚首席摄影师并获得过普利策奖的霍斯特·法斯所拍摄的美军直升机在西贡西北部保护南越军队的场景
从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血腥的丛林战斗情节,UH-1休伊直升机和F-4“鬼怪”战斗机向越南人的阵地投掷凝固汽油弹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关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运输卡车,还有非常有趣的情节,那便是那些年轻的卡车司机和他们武装到牙齿的所谓“GUN TRUCK”,译为“炮车”。
与其他战争一样的是,越南战争中美军严重依赖高效的卡车运输,由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MACV)领导的执行运输任务的主力之一是最初名为第8交通管制大队后改为第8运输大队的部队。这支部队驻扎在归仁市,其主要任务便是运输极其宝贵的航空燃料等物资,从归仁和金兰湾的港口运送到位于奉山、安溪、大叻等地的内陆基地。由于MACV运输需求巨大,所以组织起来的数量达200辆卡车的庞大车队并不少见。
图为越战期间被摧毁的桥梁
打仗就是在拼后勤,不仅美方知道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敌方当然也深知这一点,越共游击队很快就意识到摧毁这些车队会严重削弱美军的作战能力,大型车队便成为了越共游击队的目标,自1967年初他们便经常在偏远地区组织对美军车队的伏击。
凶险的QL19公路
其中连接归仁市和Pleiku市的19号公路则更加凶险,在某些路段,运输车队与越共游击队间的冲突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在1967年9月,越共游击队决定搞点大动作,他们取得了更大战果,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他们摧毁了多达31辆卡车并杀死7名美国司机,造成17人受伤。
在伏击中被击毁的美军卡车
● 为了保命能安排的都安排上
图为美军M48A3坦克 最高时速仅有51km/h难以跟上车队
遇袭事件的不断出现,使美国人意识到由快速反应部队和轻型武装越野车组成的车队的防护力是不够的,而坦克倒是不那么惧怕游击队的袭击,但坦克速度太慢了,不可能沿途保护运输车队。随后,车队驾驶员也意识到指挥部难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必须为了自己的安全做些什么。于是,他们开始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标准改装这些卡车,把它们变成“战争机器”,即所谓的“炮车”。
这些“炮车”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跟随后勤运输车队一同行动为其提供保护,保证后勤物资及时送达前线;二是在公路附近待命,毕竟当时的越南基础设施落后,能供军队通行的公路本来就少,要是被游击队破坏了,将直接影响美军的机动能力。
不过说到炮车,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因为类似的“武装卡车”在二十世纪初便出现过,但就炮车的改装程度以及搭载武器而言,越南战争中的美国炮车可以说是最为独特的,甚至说是疯狂的。
图为早期M35卡车改装的炮车
制造这种炮车首要的便是“寻摸”真正合适的卡车,这在运输车队中当然不难获得,他们选择了美国陆军的卡车为蓝本,最初为M35卡车,后来加入了M39卡车甚至与M35采用相同动力的6×6驱动形式的M54卡车。
图为M54卡车
该卡车的引擎盖下面搭载的是一台直列六缸发动机,排量为7.8L,可以输出140马力。并不是小编故意不提该发动机的品牌或制造商,这是因为这款发动机由许多不同的制造商提供,像大陆汽车、怀特汽车或卡特彼勒都生产过,并且该发动机还有处强大的地方,那就是对各种燃料有着强大兼容性,不仅可以使用柴油、甚至像汽油、航空煤油都可以。
说到主角M54卡车,这款卡车诞生于1951年,与M35相同的是同样为6×6驱动形式,但它的负载能力是前者的2倍,达到了5吨。同时,M54除了上述提到的发动机以外,还增加了Mack发动机来适配。
图为安装了M113装甲车车壳的“眼镜王蛇”炮车
在拿到车辆后,这些卡车驾驶员纷纷进行“头脑风暴”,随后他们便对M35和M54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改装。他们将车内非必要的设施全部拆除并扔出卡车,取而代之的便是保命的临时装甲,这些临时装甲以螺栓固定在货箱和驾驶舱之上,并且在内部增加了一层内钢墙,每层间都留有一定空间,以削弱反坦克火箭威力。同样被装到卡车上的,还有可以阻挡子弹的沙袋,甚至有的卡车还安排上了M113装甲运兵车的车壳,通过装甲车原有的尾门进出,让人直呼“好家伙”。
M54炮车作战时典型的场景
虽然经过钢板强化,但车辆装甲的厚度与装甲车仍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虽然不一定能防住枪炮的打击,但手榴弹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再也难以击穿卡车,还是有效保护了士兵们的生命。
炮车“红男爵” 以一战一位飞行王牌命名
图为车尾安装了M134速射机枪的“群情沸腾”炮车
除了在防御方面狠下功夫,在武力打击方面他们也进行了一系列提升。虽然美国军方只允许卡车驾驶员使用口径为7.62×51mm的轻机枪,但为了活命哪能管这么多?于是,这些美国炮车被装上了口径为12.7mm的勃朗宁M2机枪甚至是M134机枪,没错,就是那个最初被安装在直升机上,还被无数游戏反复致敬的多管速射机枪。
有的炮车甚至安装了2-4挺M60机枪,而当卡车乘员以M16卡宾枪和M79榴弹发射器等装备作为个人武器爬上卡车时,炮车简直成了一件真正的“战争机器”,约翰·兰博看到这儿都不得不“直呼内行”。不过这些武器的来路正不正就不好说了,因为为了保全自己和队友的性命,这些武器大多是从其它单位购买,甚至是偷来的。
图为名为“史努比”的炮车
一辆典型的炮车的乘员通常包括了指挥官、驾驶员、榴弹发射器炮手和机枪手。他们之中大多数还都是些18、19岁的年轻小伙子,这些年轻人很喜欢将自己喜欢的元素涂到自己的车辆上,并为自己的车子起上一个响亮的名字,如“黑桃王牌”、“冷汗”、“群情沸腾”、“金刚”或“毁灭前夜”。
● 战果有限结局令人唏嘘
这些炮车在1967年下半年陆续投入使用,最初也收获了不错的战果。在1967年11月24日,在“伏击巷”的一次交战中,几辆炮车挫败了游击队的伏击。车队以几名司机死伤和损失6辆卡车和4辆炮车的代价,造成游击队41人死亡并被迫撤离,这是炮车第一次在伏击战中的表现。
虽然还是会有卡车车队遭受到袭击,但每一次都伴随着越共游击队的伤亡。另一方面,这些炮车驾乘人员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为敌人为了达到目的通常会优先攻击炮车,以达到让车队失去“屏障”的作用,而卡车先天性的开放式货箱和临时装甲都让它在面对袭击时有些捉襟见肘。
由于加装了不少的装甲和武器,这使得车辆的自重直线上升,这也为炮车带来了很多缺陷,首先便是增加了燃料消耗;其次由于车辆太重,导致悬架的寿命大幅缩短,不堪重负。出于这个原因,卡车车队渐渐放弃了改装M35卡车,转而使用承载能力更强大的M54卡车。
图为“炮车”典型的战斗形态
尽管从一开始,炮车仅被当作是临时解决方案,但它们却被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因为直至美国人撤出越南,他们也没能有效解决车队的防护问题。据后续统计显示,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人改造出了300-400辆“炮车”,其中大多数都是由基层的车队自行改装的。
在美国陆军运输博物馆中展出的“毁灭前夜”
而从美军开始撤出越南后,这些“炮车”纷纷走向了生命的终点,绝大部分车辆都被摧毁或留在越南,唯一的幸存者便是前文提到的那台“毁灭前夜”,它的归宿可以说是最好的了,目前它正静静停在弗吉尼亚的美国陆军运输博物馆中。
● 编后语:
俄乌冲突中仍能见到的武装卡车
虽然“毁灭前夜”定格在博物馆,但这并不意味着“炮车”的历史落下帷幕,在随后的日子里,在阿富汗的苏联人也用上了类似车辆,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国人也恢复了这一“传统”,而在最近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中,我们仍然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虽然“炮车”这一产物有其诞生的客观原因,但我们祈祷不要发生战争,因为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文/孔祥祺)
560马力+16档AMT 德龙X6000征服卡友
从广州送货到新疆,全程4000公里,李师傅也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前往乌鲁木齐了,而在这段漫长的路程中,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就只有刚换没多久的新车——陕汽... 2023年0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