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
要说我国汽车工业的实力与世界哪个汽车强国最接近,相信不少人都会回答:韩国。韩国汽车工业差不多与咱们国家同步,甚至我们比韩国还要早上几年。不过我们的汽车工业后来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停滞,反倒是韩国一路高歌猛进成长为汽车工业强国。
韩国现存的卡车品牌有两个,现代和大宇;现代就不多说了,已经在四川独资建厂。大宇Novus 6*4搅拌车是第一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韩国卡车,作为“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卡车车型”系列的第六篇,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韩国大宇在我国坎坷的合作之路。
2007年我在南昌第一见到了大宇Novus 6*4搅拌车,它特别的车窗造型让我过目难忘,前舷窗与OK窗融为一体的设计十分特别,和依维柯EuroStar有些类似。后来我了解到这批大宇Novus 6*4搅拌车,是苏州金龙由韩国购入底盘与自家的搅拌上装组合而成,最大马力340匹,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大马力车型。
此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韩国大宇的卡车了,因为保有量实在是太少。作为能在韩国国内与现代齐名的卡车品牌,为什么在中国表现远不及它的韩国老乡,这确实让人费解,难道是大宇甘愿做一条没有追求的“咸鱼”?
韩国大宇其实很早就瞄上了中国市场,早在1994年就和桂林客车厂合资建立桂林大宇客车有限公司。之后在1996年又与山东省政府、山东一汽公司、韩国Delphi等企业合作,分别建立了一汽大宇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和山东大宇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不过最终这两家合资企业都倒闭了。
尽管90年代后期韩国大宇在中国的客车业务发展的顺风顺水,但是其卡车业务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进入新千年中国卡车开始朝重型化方向转变,韩国大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或许是真的急了。从2002年开始,韩国大宇开始在中国疯狂选择合作伙伴。
它先是找到“老伙计”桂林大宇,计划引进6×4系列车型,后续再引进8×4、4×2系列车型,最终目标是形成年产万台规模。甚至连合作协议都已经签署完毕,但最终计划没有成行。
2002年底韩国大宇又与北奔签署协议(中途还找一汽谈了乘用车组装业务方面的合作,以失败告终),计划从2003年开始利用北方奔驰的现有生产设施生产重型卡车,预计年产2000辆。双方还计划在2003年初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并在以后10年内生产5万辆重卡。就当大家以为韩国大宇和北奔合作是板上钉钉的事,最终却无疾而终。
时间来到2013年,此时韩国大宇商用车部门已经卖给印度塔塔集团差不多有10年时间了,应该改称它为韩国塔塔大宇。它与我国恒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备忘录,计划引进韩国塔塔大宇旗下高端重卡车型,并以点带面逐步过渡到以重卡底盘为主导的商用车领域。同上,该合作计划最终也是无疾而终。
尽管屡败屡战,韩国大宇最终也没能就卡车业务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结果虽不尽人意,但韩国大宇绝没有甘心做一条“咸鱼”,只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韩国大宇的卡车业务,在中国找不到合作伙伴?”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听听当时韩国大宇找的那些中国企业,他们内部员工对韩国大宇的评价。
评价一:“韩国重型车在国际上虽然处于二三流水平,但在中国还是有市场的。”
评价二:“大宇的重车技术源于欧洲,但价格比欧洲重卡便宜的多,更适合中国市场”
评价三:“韩国重卡的技术水平虽然不如欧洲和日本,但如果大宇在中国建立重卡合资企业,会把最好的产品和技术拿来。 ”
通过以上这些评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一、韩国大宇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胜在性价比高。
二、韩国大宇要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就要使出全力,不能保留。
做完分析,我们再来看下韩国大宇来中国找合作伙伴时的历史背景,分两个时间点来讲。韩国大宇经历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元气大伤,2002年卖身给美国通用,其商用车业务成了鸡肋,其中重卡业务又是鸡肋中的鸡肋。此时韩国大宇来华找人谈合作不免让人心生疑虑,这样不受待见的业务能否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即便合作,初期大部分零部件都需韩国进口,高昂的制造成本会严重削弱韩国大宇所谓的性价比;同时如果韩国大宇不能尽快的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就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对技术的渴望。这样看来,进行一桩风险极高还未必能获利的合作,自然不是明智之举。
2013年,韩国塔塔大宇找恒天谈合作的时候,像重汽C7H这样具有德国曼恩血统的高端车型已经上市。和重汽C7H相比,韩国塔塔大宇的高端车型Prima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相反在性价比这块还处于下风。这些恒天不会不明白,看下后来同代引进的现代高端重卡车型“创虎”在国内的表现,只能说恒天幸亏只是动动嘴没有实操,否则结果会很难看。
综上韩国大宇的卡车业务之所以在中国找不到合作伙伴,除了时机不对,最重要的还是自身实力不行。中国市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市场,要在这样的市场活下去,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韩国大宇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卡车合资企业究竟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