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帅气的卡友很累,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
1948年9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用隆隆炮声宣告济南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悠久的济南古城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此后30年,济南由一个经济技术落后、市政设施简陋的城市,发展成为经济技术具有相当基础、商业繁荣、市政工程设施比较完善的综合性中心城市,由一个半封闭型的城市转变成一个开放型、多功能的城市。
时至今日,“一百”的繁华仍留在老济南人的记忆里,趵突泉公园一步步扩建的历程仍清晰可见,光明影院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济南发展的历史中,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1949年,济南市区常住居民按家庭人口,平均年购买力折合人民币仅64.53元,平均每月5.38元,按当时价格计算,折合标准粉38.4斤。平均每58户一辆自行车,115户1架缝纫机,29户1台收音机,19户1只手表。日用家具短缺,住房拥挤,卫生条件很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济南市城市居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随着购买力的提高和市区范围的不断扩展,商业市场发展到经十路、纬十二路、五里牌坊、文化路等处。
这一时期新建的济南第一百货、济南百货大楼、人民商场等成为著名的大型商场。
在老济南瞿先生记忆里,“一百”位于繁华的经二路纬四路,是济南开业最早的大型综合型国营零售商店,前身是建于1949年7月的济南市百货公司商埠门市部,1967年1月改名为济南市第一百货商店。
小时候跟着父母去“一百”的情形,瞿先生至今印象深刻。从一个现在看来不大的门进去,是个大天井,四周的营业楼层,柜台和货架都是木制,商品从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到五金交电、文具、家电等,“只要你能想到的东西,这里都有”。
购买商品时,售货员会先开一张一式两联或者三联的票据,然后把钱和票据一起夹在头顶的夹子上。夹子挂在一根粗铁丝上,另一端接连到收款台。售货员使劲把夹子滑向收款台,收款台找零、盖章,再把夹子滑回来,营业员核对后,把零钱和商品交给顾客。
每个柜台都有铁丝连着收款台,时间长了铁丝都磨得铮亮。那时不能刷银行卡,更不能移动支付,但那种看起来很麻烦的购买方式,却给人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上世纪90年代末,“一百”逐渐走向衰落,但同期成立的人民商场至今还在焕发生机。“卖什么的都有”,80岁的靖树华从小跟随父亲在人民商场做买卖。成立之初的人民商场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市场,副食品、早点、杂货都有,还有民间艺人在市场里说书、唱戏。
当时物资还比较匮乏,人民商场的开业受到了全济南人的欢迎,就连周边几个区县的人们,也会坐几个小时的车来购物,“逛人民商场”成了一种时尚。
上世纪80年代,以人民商场、大观园商场、济南第一百货、济南百货大楼、山东华联商厦为代表的济南商场“五朵金花”几乎是济南商场的全部,市场份额曾一度占到95%以上。
在商场购完物,再到电影院看场电影,是当时最令人满足的生活场景之一。
济南其实是国内设立电影院较早的城市之一。1904年济南开埠,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进入济南,经三纬二路路口西南面建起了济南第一家专业电影院:广茂恒电影院,后改名为“小广寒电影院”。
但这家德国人经营的影院门票贵得出奇,一张票卖一个大洋,电影这个新事物只是富人的娱乐,跟普通大众几乎没有交集。
而光明电影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济南建立的首批面向老百姓的电影院之一。光明电影院位于天桥区天成路,始建于1953年,1966年成为国营电影院。
当年的光明电影院外景
当年这是省内第一家模拟立体声电影院,许多老济南人曾到这里看过电影。最红火的时候,要在凌晨提前排队才能买到一张电影票。
影迷简先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的父亲当年就酷爱看电影,电影院上映什么新片,他都一场又一场地看。家里给的零花钱少,他就“捡漏”,开场后在影院门口等着,见有人退票赶忙买下,好多影片翻来覆去看过好几遍仍津津有味。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济南的电影院迎来了黄金期。
除了青光电影院在1948年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外,位于新市场的胜利电影院、原址在省科技馆南馆的新华电影院、西市场内的和平电影院、大观园里的东方红电影院(即今大观电影院),火车站附近的军人电影院等都生意火暴,甚至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
此外,山东剧院、铁路文化宫、八一礼堂等当时也对外放映电影。
解放初期,济南的工业基础可谓“惨淡”。1949年,全市仅有12个行业、16种产品,百人以上的企业只有三十余户,年工业生产总值1.1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着手大力发展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增加投资,扩大规模,使济南工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投资济南工业6881万元,扩建改造了121个大中型骨干企业。
同时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二五”时期,又新建了济南钢铁厂、黄台发电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电子、汽车、化纤工业也先后兴办,工业获得了一定发展。
这一时期,济南造出了国内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八吨载货汽车,一举轰动全国。造出这辆汽车的,是中国重汽集团的前身、始建于1956年的济南汽车制造总厂。
这辆汽车艰难曲折的诞生过程,正是那个时代济南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缩影。因为在当时,整个国家都一穷二白,要技术没技术,要设备没设备,要图纸没图纸,生产重型汽车,是一个从未被攻克的难题。
1959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时任厂长到北京开会,看到一辆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8吨载重车。经过多方了解,山东刚引进了20辆这种车,分配给了潍坊运输公司。多方协调之下,一辆捷克斯洛伐克重型汽车被调拨给了济南汽车制造厂。
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中国重汽前身)生产的各种载重汽车
见到了样车,职工们都兴奋不已,全厂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忙活起来。没有图纸,没有尺寸,就比着葫芦画瓢。没有锻造设备,就用浇铸的老办法造汽车的桥和梁。
当时济南汽车制造厂冲压汽车车架的设备只有500吨的压力,而冲压重型汽车的车架至少需要1000吨的压力。面对着重重困难,凭着不服输的干劲和韧劲,经过近四个月的打造、磨合、试验后,1960年4月15日,重型汽车的底盘组装完成。
10天之后,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JN150全部安装完成。当年4月28日,这辆重型汽车被开到了北京参加全国汽车展览,甫一亮相,震惊全国。JN150,开启了中国重型汽车的历史。
与重型汽车行业的辉煌同步的,是济南工业的全面恢复。
在这期间,济南研制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水平的新产品,机床制造也获得了很大发展。1949年8月,济南工业局第四厂(后改名为济南第一机床厂)试制出第一台5英尺马达车床。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机床制造厂发展到12家。“二五”时期,济南机床制造逐步走向自行设计,研发出了众多新品种,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专业化的特点。
到1965年,济南轻重工业逐渐协调发展,初步建成了3个重点工业区,即东郊工业区(以冶金、化工工业为主)、北郊工业区(以纺织工业为主)、白马山工业区(以机械工业为主)。市区则主要发展轻工、电子和食品工业。
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市已有纺织、面粉、造纸、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等工业行业,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1107个,工业产值达到35.76亿元,比1975年净增11.8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32倍。
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城市状况,济南市围绕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对城市着手进行整治,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1950年6月成立济南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编制了第一个城市规划大纲——《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对城市用地范围勾绘了轮廓:西至玉符河,南至大涧沟、黑龙峪,东到刘志远庙、大张马庄一线,北一直到黄河边,“要把市界较现市区扩大到三倍”。
改革开放前济南市区一瞥
《纲要》还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的文教和住宅都市”的概念。现在的泉城公园(《纲要》中提出此处要修建“人民广场”)、英雄山烈士纪念碑等都是按这个《纲要》而修建。
在当时,像修建英雄山烈士纪念碑这样的工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或许也正因为此,这座纪念碑在很多老济南人的心中都举足轻重。
当时,英雄山还叫四里山,而在最初的规划中,这里要建的并非纪念碑而是纪念塔,整个建造过程也是一波三折。1949年11月28日,四里山被削去9米,形成宽阔的平台,烈士纪念塔开工奠基。
次年6月,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建塔工作暂停,只在山顶留下一处1米多高的钢筋水泥塔座。1957年4月26日,决定改“塔”为“碑”,继续修建,并广泛征集设计图样,举办设计展览,选样送审,但未等设计审定,又于1961年3月再度停建。
1963年2月,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建设工作恢复,开始制作纪念碑体形设计方案。至1968年5月4日,革命烈士纪念碑正式建成。建成后的纪念碑,高度、大小和四里山的高度、坡度调和相衬,气势庄重雄伟,朴素大方又生气蓬勃,给人以敬仰亲切之感,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
这一时期,济南还拆除了旧城外圩子门以及明代古城墙,修建环城马路;开辟历山路、解放路等交通干道;改建泺源桥和青年桥;拓宽院东、院西大街,打通泺源桥至林祥桥路段,并与经四路连接。
同时将市区内的砂石路面逐步改建为沥青路面;修建匡山至徐家道口、段店至韩家道口公路,使得郊区与市区能够交通连接。
当时,济南的很多道路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一条巷子连接着一条巷子。就拿众多名校遍布、写字楼林立的和平路来说,70年前,它还是一条狭窄的无名泥巴路。1952年,人们在路面上铺一层碎石子再撒上石灰,泥巴路变成“洋灰路”,但依然没有名字。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第一辆轻骑摩托车在位于这条路上的济南轻骑摩托车厂生产出来,摩托车由此进入泉城百姓家,这条路也有了名字:和平路。据说,那时候能骑上摩托车,比现在开宝马还得意。
之后,又先后开辟、拓宽并改造了工业南路、工业北路、建设路、共青团路、泉城路、经十路等主要交通干道。至1965年底,济南市建成区面积已发展到57.98平方公里。
1975年7月1日,天桥改建通车
而今,济南修建的中国最长的城市道路——经十路早已通车十几年;四通八达的立交桥、高架快速路矗立起来;跨黄、穿黄的大桥、浮桥、隧道不断涌现。
2017年底,济南建成了世界首条高速公路光伏路面、世界上最长的山体公路隧道、世界最大规模八车道隧道群等。按照计划,济南地铁R1线明年元旦实现通车试运行,济南即将进入崭新的地铁时代。
注:本文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卡车之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卡车之家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大众:卡车部门将在年底做好上市准备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大众集团表示,其卡车部门(Traton)会在年底前做好上市准备,预计将于2019年年中上市.大众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监事会于9月17日... 2018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