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代学车进入高速增长期
驾驶技术作为一项“高级技术”为当时人们所推崇,驾驶员在当时的地位堪比咱们现在的“白领”,而人们学车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有一本红皮驾驶证是一件非常骄傲自豪的事情,社会认同感较强,驾驶员非常受人尊敬,同时更是一种象征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绝大部分人也是为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额外掌握这项技能,甚至有些单位把“有驾驶证优先考虑”列入招工标志。
1994年7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阐明:“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使得汽车不再是很难购买,可望而不可求的商品,在当时更加刺激了人们学车的欲望。
随着学车人数的不断增加,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遂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专业的收费制驾校正式出现,驾校面对社会首次招生。
大量学员的涌入,造成了报名排队学车,往往一排就是几个月时间,再加上学车需要3--6个月学习时间,“学车热”的同时也变为了“学车难”。而当时驾校都是清一色的老解放,只有少量小车,学习小车的大多是比较有背景或者有钱的人,年轻人基本上学大车较多,加400元左右,不用排期,直接学习大车。
当时的学习内容与现在有一定的差别,科目一交通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听课迟到早退直接取消考试资格,场地考核虽然是人工监考,但是监考力度非常严格,另外还必须学习复杂的机械维修知识。科目二大车是前车倒车百米蛇桩加移库加窄路掉头,不能熄火半离合和中间停顿,小车只考倒车入库和移库,斜坡起步科目三考才考。(地区差异可能考试内容不同)
那时的汽车教练对学员特别严苛,那都是骂呀,甚至打出来的。据当时的一些说法,教练算是半个铁饭碗(不属于国家编制),也没绩效工资提成之类的,干的再多,拿的也还是一样的钱,跟现在的完全不同,没那么强的赚钱意识,对学员非常负责。
90年代初期,大多数地区的理论考试,都是笔试。电脑在那个年代还是个奢侈品,并未全面普及。
部分地区学车,还必须同时要考取卫生救护证,根据当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要求驾驶人员要有常用伤员急救等安全驾驶知识,但是现在已经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办理救护证并不是拿驾照必需的环节。至于相关的救护常识,驾校会负责教授给学员。
曼恩公益节油大赛区域预选赛圆满收官
8月1日,“点滴爱·公益行”曼恩公益节油大赛最后一站深圳赛区顺利落幕.至此,历时20天,横跨东西、贯穿南北的曼恩公益节油大赛区域预选赛圆满收... 2018年08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