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卡车发展期 它们的烙印存留至今
改革开放后,国内开始发展市场经济,载货汽车制造业已经不满足于过去车型少、技术相对落后的状态。这时候,我国通过资本运作正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使得国内卡车制造业进入了高度发展期,而当时引进的这些技术仍影响至今。
东风EQ153:日产柴(Nissan Diesel)
1983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后改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开始设计东风153重型汽车,引进日产柴公司的产品制造技术和美国康明斯公司B系列柴油机技术。1984年,二汽第一辆EQ153八吨平头柴油车(八平柴)样车诞生,该车采用了日产柴(Nissan Diesel,现更名为UD)神鹰(Condor)车型的驾驶室。
1990年EQ153开始批量生产,驾驶室、车架、车桥等总成均是日产柴公司的技术。在EQ153的基础上东风又开发了其他车型系列,至今其中型和准重型卡车仍是行业中的标杆,因此国内其他厂商纷纷仿效,诞生了不少153的衍生车型。
EQ153的精髓在于其以车辆型号命名的153车桥,通过国内用户多年来的上路验证,它被定义为是适合重载并且可靠的产品。153桥包括了其5.5吨级前桥和10吨级后桥,是由日产柴RB47车桥产品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而来的,该后桥也是国内最早引进的单级减速重型驱动桥。东风153桥风靡全国,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中国重型卡车的代名词:斯太尔
70年代末,为改变国内重型汽车制造薄弱的状态,我国开始与世界各重型汽车公司进行广泛接触和技术谈判。1983年,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与奥地利斯太尔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引进总质量为16-40吨的斯太尔91系列重型车,还引进了配套的ZF变速箱、转向器和富勒变速器,总投资11.58亿元。1989年6月,我国第一辆国产斯太尔重型汽车在济汽总厂下线。
斯太尔技术的引进,填补了中国重卡行业的空缺,中国重汽对斯太尔技术吸收、融合、国产化,并辐射到全国多个生产厂,将其打造成国内先进的重型车平台。二十多年的发展期间,中国生产的载重15吨以上卡车中,每10辆中就有8辆采用了斯太尔技术,斯太尔在中国俨然已成了重型卡车的代名词。
2000年左右,中国重汽、陕汽、红岩分立,开始独立发展,围绕着斯太尔技术平台各自继续开发。直至近年,随着一些新的资本运作和技术引进,譬如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的合作,中国重卡行业才开始淡化斯太尔的影响。
和文化乘东风而来 沃尔沃帆船赛再启航
两个赛段冠军、两个赛段亚军、三个赛段第三名和一个港内赛冠军,这是“东风号”在2014-15年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表现,用国外参赛队伍的话是,“首次参... 2016年11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