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能尚不稳定 智能化道路蜿蜒前进
无论是外观上还是功能上,国产的机器人都与亚马逊(美国最大的电商平台)的仓储机器人Kiva差距不大。但基于国产货的一贯作风,可能在实际应用层面,还不太稳定。
一方面,由于仓储机器人需要识别地面上的二维码。所以一旦地面不干净,或是二维码被人为踩到,就会导致小机器人无法识别。继而呆滞地手足无措。这就需要人力去不断检查、修补二维码。
另一方面,国内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制造出来的机器人行动速度相对较慢。无法像亚马逊仓储机器人那般来势汹汹。速度不够,也就无法实现预期的高效、协同,顶多是能省下一部分人力,却牺牲了时效。因此,想要在国内仓储广泛应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还有一段路要走。
这种仓储机器人是自带避障功能的。结果亲测,现场当我们距离太近,“木牛流马”会一直在识别状态。不慎踩到二维码,这小家伙也会停下来“纠结”好久。目测这孩子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成长。
作为国内电商大佬,阿里巴巴的天猫仓储机器人用的就是国产货。来自极智嘉科技的Geek+机器人,于2015年的双十一就已经投用。Geek+机器人平均每充电5分钟就能运行1小时,最大承重500公斤,速度约在1.5米/秒。这货看上去要洋气不少,市场售价约5万元/台。
根据2015年的资料,亚马逊以3万余台Kiva机器人穿梭在其13个配送中心,并在2014年节省下9.16亿美元的成本。那么国产机器人在国内仓储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按照分拣线的普通人工效率为150件商品/人/小时计算,Geek+机器人在天猫仓储“上班”以后,工位区每人的工作效率可提升至450件商品/人/小时,即可节省出2个人力成本。此外,每台机器人通过间隔快充方式,实现一周7天、每天24小时工作,即实际上可替代2个人力×3个班次/66%(人工休假率)=9个人力。
在技术纯熟的情况下,即便算入机器人“病假”维修的情况,省去的人力成本是极为可观的。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用人市场,也将从“劳动力”向“技术力”上偏移。
● 编后语
使用仓储机器人以后,曾经亚马逊从拣货到发货需要1个半小时,现在15分钟就能搞定了。虽然大部分国内的智能产品还不够成熟、稳定,基于我们庞大的市场及众多企业,这些产品还是受到不少青睐。技术应用推动着我们创新,从而带动行业的发展。机器人降本提效,不仅是马云的杀手锏,也预示着中国的智能2.0时代即将到来。(文/图 潘吉)
● 相关阅读:
雨天也要节油 卡友来东风节油赛过中秋
对于长期在外跑车的卡友来说,中秋可能并不是个佳节,不能下车、不能回家、没有团圆,这只是一个和平时没什么两样的忙碌日子.9月15日,东风凯普特·... 2016年0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