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见美国CH.Robinson无车承运人模式风生水起之后,国内资本家再也坐不住了。2015年是车货匹配软件的爆发年,300多家软件一拥而上,然而走进这个圈子才发现运输行业比想象的麻烦太多。
截至今年,300多家登记在册的配货软件,已经陆续资金链断裂而死。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国外的“无车承运人”可以延续百年,而中国的却难以壮大?结合中国国情来说,司机群体里不少人选择手机只要电量够大就好,根本就不会选择智能手机。尤其是对于老一辈的司机,即便是送一款智能手机给他们,操作起来也会觉得吃力。
此外,人们的操作习惯很难改变,老司机们都更依赖于传统的配货方式。货运APP也没有精力像滴滴一样,在长期看不见收益的情况下,花费大笔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用户习惯。所以大部分APP在还没有烧钱烧到那个份上的时候,就已经回家烧纸了,可能也就云鸟还握着大笔的资金继续玩。
而国内货运APP步履维艰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现状是车多货少,司机装了APP之后配货体验非常不好。几次配货不如意的话,便不愿意再尝试,导致软件运营商的前期推广全部作废。
● 绕开黄牛 货运APP能否一家独大
面对货运APP市场的重重困难,存活下来的平台开始切入不同发力点,寻求出路。说到底,终究还是围绕人、车、货三个维度。
一类是从运力着手,整合车辆资源,形成可控的运力网络去匹配货源。另一类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物流服务经验,做出来一个信息平台,类似于三方物流的存在。还有一类就是现在的“无车承运人”模式,整合不同层次的企业货源、车源,打通线上、线下,就像是现在的罗宾逊、福佑卡车。
直到营改增出台,这个细分变得更为清晰。货主方需要发票,而个体司机运货都是拿不出货运发票的。因此,营改增就成了机遇窗口,不少货运软件开始从发票着手,把货主和司机整合到了一起,自己充当“乙方”接下货源给司机,并具备提供增值税发票的资质。
然而,故事总是那么跌宕起伏。看似即将集约的货运APP市场,没想到竟绕不开“黄牛”,甚至不少车货匹配软件的信息都是“黄牛”发的。在中国这个车多货少的年代,不可避免的货主为王。
● 编后语
故事说到这里,钱,就烧到了这里。即便是存活下来的APP,至今可能还在投钱阶段。随着各类APP的切入点不同,也就具备了不同的优势,无法断言谁能活到最后。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谁能够兼具三者之长,无疑更有竞争力调动各方资源,也将成为其领域的“一家独大”。(文/潘吉 图/网络)
● 相关阅读:
这个七夕节 你的表白方式是否正确呢?
(文/刘波 图/宋潇奕) 2016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