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帅气的卡友很累,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
物流是个江湖,既出豪杰,也出豪富。在最新的胡润华人富豪榜上,年仅43岁的顺丰速递创始人王卫,以240亿元的身家,排名第七十位!他同时创造了两个纪录:华人百富中最年轻的创业者、胡润榜上物流富豪获得的最高排名!
与富豪榜上大部分的“家族”富豪不同的是,物流行业的登榜者,几乎清一色都是白手起家的。王卫如此,刘武如此,王树生如此,黄远成、李东军、陈德军、付长明、李艳归、喻渭蛟、王振华、崔维星、刘用辉、杨绍鹏、周国辉、官金仙、黄武学、徐冠巨、薄世久、杨志平、李浪……这一个个如今如雷贯耳的物流大佬的名字的背后,其实都暗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奋斗艰辛,沧桑往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都只记得他们获得成功后的光鲜与豪迈,淡忘了曾经的执着和感动。
财富人物:王卫,顺丰速运创始人
财富峰值:240亿元(2014年,胡润富豪榜)
王卫,1971年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时随父母迁到香港。其父母到港后因为学历不被承认,只能做收入微薄的普通工人。年幼的王卫也因此渡过了一个贫困的童年。高中毕业后,王卫踏上了谋生的道路,从最底层的小工做起。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量港企北移到大陆,带动了大量的中港之间的快件需求。一开始,王卫只是收人委托,利用其港人身份之便利,在粤港之间带点“货”。这些“货”大部分都是中港之间的单据和样品,虽然不能算是走私,但确实是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只是按照正规渠道的话,因为报关通关等一系列手续,需要一个星期才能送到香港。而通过王卫这样的“背包客”,快的话甚至能当天来回!
1993年,随着中港之间“货”量的快速增加,王卫“嗅到”了商机。他向父亲借了10万元,创建了顺丰。公司创立之初,只有六位创始人兼快递员,公司的网点只有两个, 一个在广东顺德,另一个在香港的钵兰街。
创业初期,王卫和其他创业者每天都像疯了一样,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天都是凌晨起,深夜归。凭借低价竞争和优质服务,王卫的快递业务发展迅猛,快速成为“中港件”最大的快递商,这也使得王卫仅用三年就从借钱创业的快递员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当时,刚刚摆脱贫困生活的王卫,也曾经意气风发,十足一副暴发户作风。所幸这个阶段没有持续太久,王卫在家人的规劝下,慢慢冷静下来,并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法大义,洗去了王卫身上“嗔”与“痴”,使得笃信因果功德的他,多出了许多暴富者所没有平和与淡定。
人们眼中的王卫,一直十分低调,甚至连公司的内刊上,都看不到老板的照片。其实,王卫的低调是有原因的: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中港快件”一直是十分政策敏感的灰色地带,而顺丰的过半收入来自中港快件,每年更因此要向国家邮政管理部门缴纳巨额罚款,过多的曝光,只会带给顺丰更大的困扰。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顺丰直营化结下的“仇家”太多。
顺丰在2001年之前,采用的是加盟式发展。但是这种公司结构与顺丰的高端市场定位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在从1999年起,王卫下定决心要顺丰实现直营化。但是直营化无异于要革加盟商的命,所以王卫不得不豁出性命,采取极其强硬的做法来收权。最终,顺丰实现了直营化,王卫也深深得罪了一批原来的合作伙伴。凡是见识过物流行业刀光剑影的人,一定能够理解王卫身边为何总有那么多保镖。
实现直营化后,顺丰就开始了全新的高速的发展。2003年,顺丰开始租用全货机,2009年就自购两架757全货机。2005年,顺丰的营业额只有16亿元,2010年就增加到120亿元。如今,顺丰已经完全超越了原来的领头羊EMS,远远领先于其他同行。
2013年底,顺丰与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达成合作,获得三者共计80亿元的私募融资。
2014年度胡润富豪榜公布,王卫以240亿元的身家和榜上最年轻的创业者两大亮点,再度受到社会各界的追逐和关注。从王卫的性格和目前的快递市场环境来看,相信顺丰还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并最有希望成为中国首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快递巨头!
财富人物:喻渭蛟 圆通速递创始人
财富峰值:70亿 2014胡润百富榜第264位
● 被逼转行做快递
说起来,喻渭蛟和陈德军是同乡--同是浙江桐庐人,其妻和陈德军还是同学。但要比起创业历程来,喻渭蛟似乎比陈德军要顺利一些。
出生于1967年的喻渭蛟,19岁时赴杭州打工,靠做木工讨生活。靠着自己的勤奋和热情,组建了自己的装修公司,起初也干得风风火火,日子还算滋润。如果不是承接工程亏了本,恐怕喻渭蛟也不会涉足快递业,也就不会有圆通。
1997年,喻渭蛟的装修公司因为三角债亏损了180余万元,令他元气大伤。
转行!在经过艰难的抉择和市场考察后,喻渭蛟把目光转向了快递业。其时,也正是快递“桐庐帮”集体创业的开始。
2000年,喻渭蛟怀揣着借来的5万元到上海“闯荡”,注册了上海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回忆创业初期,喻渭蛟的妻子张小娟坦言:“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最初的时候,他们搞快递靠火车托运。她自己每天凌晨到火车站接货。将一份份商务文件和一个个“小包裹”分拨后,几个人一起用自行车或摩托车载货,在高楼林立的大上海串街走巷,把快件准时送到客户手中。“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半夜不到12点睡不成觉。”
也许,正是靠着浙商所共同的特点--精明、勤奋、诚信,圆通公司逐渐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喻渭蛟并不太愿意回忆创业的艰难:“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轻松松的,你去问问那些创业的人,谁没有几斤眼泪?”
● 理念领先行业
真正使圆通业务得以大发展的,还是他一系列创新举措。2001年,喻渭蛟做了一个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举动--双休照常营业。“广东、深圳做外贸的人周末都不休息,但那时,中国所有的邮政公司周末都暂停营业,这个时间差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果然,一年的时间,圆通的业务量猛增。随后,圆通成了快递行业首家全年无休的企业。
2005年,圆通有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与阿里巴巴合作,成为淘宝选中的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这个在当初因为利润太低而遭到反对的决定,日后给圆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量--在三年时间里,圆通为淘宝送出的快递件数从2000件暴增到28万件。
发展越快,喻渭蛟的想法越多。2007年,他去UPS考察后,“我对快递业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于是,他又开启了新一轮改革--改造公司管理流程。“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推倒重来。”2009年,圆通与IBM合作,投入8亿元,建立开发以金刚核心业务系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平台。
再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喻渭蛟开始买飞机,成立航空公司。而朝着航空方向的努力,也正是圆通与其他快递企业最不同的一点,也为其未来的发展蓄足了力量。
财富人物:陈德军 申通快递创始人
财富峰值:60亿元 (2014年胡润百富榜第324名)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陈德军上世纪70年代生于浙江桐庐的一个偏僻山村,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世了。这让年少的陈德军过早的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他和母亲、妹妹靠几亩田种茶叶、养猪为生,每年的收入只有几百元。
为了改善家庭条件,1985年,15岁的陈德军初中毕业后,辍学去做了木匠学徒工,每天挣1块钱,每月30元工资全部拿给母亲补贴家用。在外打工的日子,也让陈德军的眼光逐步开阔起来,他决心“要走出去看看”。
后来,他和妹妹先后到杭州的一家印染厂打工。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陈德军不安的心又躁动起来。其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多人都靠做生意赚了钱。陈德军注意到干装修能赚钱,他决定凭借自己的木匠手艺做装潢生意。谁知,真正干起来才知道,由于年轻又没有经验,他根本揽不到像样的活计,甚至还被骗!好不容易干完一项工程,等到结款的时候,工程老板却卷款逃跑了。
半年的辛苦,不仅没有赚到钱,把自己打工的钱都投了进去,还欠了近三万元的工人工资。那晚上,陈德军晚上蒙着被子痛哭了一场。后来陈德军又开了家服装店,结果又亏进去一万多。此时的他,真是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此时,同跟陈德军在印染厂打工的妹妹已经嫁人,并且两口子已跳槽进入了一家快递企业打工。1993年,两人觉得快递业有利可图,就决定跳出公司,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买了呼机和自行车,成立自己的快递公司。见哥哥赔了钱无事可做,妹妹邀请陈德军到自己的公司来帮忙。这家企业,就是申通快递的前身。
● 勤奋诚信赢客户
公司初期,没有业务,几乎半个多月无人问津,又没有钱做宣传。于是,陈德军决定和妹夫出去宣传拉业务。在当时,想要说服别人把快件交给一个打工仔似乎比登天还难。
这时陈德军想到在一家公司当经理的老乡,决心一试。见到这位老乡时,正巧他们要派人去邮局寄几份快件去宁波,陈德军请求把这些快件交给自己送达。老乡担忧地说:“要是弄丢了怎么办,这可是我们的重要资料。”陈德军当即写下保证书:“如若快件丢失,愿意在该公司白干一年。”
拿到快件以后,陈德军直奔火车站,买了最早一班去宁波的火车票,直接将快件送达收件人手上。“真是比邮局快多了。”自此,那位老乡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并介绍了不少客户给他。陈德军凭借他的负责、讲信誉,收费相对又低,通过客户的口碑效应,公司的业务渐渐多了起来。
后来,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1994年,陈德军将业务拓展到了上海。初到大上海,人生地不熟,但凭着他的聪明和这些年的工作经验,陈德军买来一张上海地图作为向导,每天早上5点起床赶到火车站接货,再背到代理点分拣,然后骑自行车一份一份分送到目的地。不到半年时间,陈德军居然用破了10张地图,上海大街小巷的地理位置也烂熟于心。
随着上海公司业务量的逐渐增大,1996年,陈德军将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成立了上海盛彤实业有限公司,并注册了“申通”商标。其后,申通很快在松江、金山、南汇、闵行等地建立了19个分公司,服务网点覆盖整个上海,随后又在南京、北京、广州、天津、西安、武汉等各大城市建立了分公司和服务网点,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各大城市辐射的局面,使“申通”快递遍布全国,织就了一张庞大的“申通网络”。
● 民族品牌国际梦
目前,申通已经成为民族快递响当当的品牌,但陈德军明白,面对逐步放开的国内快递市场,申通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转变经营方式,升级为国际品牌并打入国际市场。于是,申通力图通过合资来扩大经营,在先后与美亚快递、中外运的合作流产后,申通也逐步成熟起来--谋求上市,寻求国际资本。而目前,申通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涉足电商、海淘市场等一步步发展壮大自己。可以预见,其发展后劲还是非常强大的。
财富人物:王树生 大田集团创始人
财富峰值:约40亿元,2004年。
王树生生于1954年,家里有五个孩子,男孩儿中他排行老大。他幼时贫苦,在六十年代初,父亲常领着他到天津市郊区的公路旁摘树叶、拔野菜,然后母亲把洗净的树叶或野菜掺和着棒子面做菜团子果腹。即使如此,全家人依然是半饥半饱,并患有浮肿。但即使是这样的困境,他的父母依然会将食物分给一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做法也深深地影响了王树生。
有一次,家中难得地做一次韭菜盒子,全家人都渴望地等待着享受盒子的美味。小王树生趁人不注意,偷偷将两个盒子送给了窗外路过的一对孤苦老人。由于盒子是有数的,王树生的行为很快在吃饭时被发现了。父母在知道真相后并没有责罚他,而是默默地把自己的那份食物贡献出来,让每一个孩子们都能吃到盒子。童年时那顿美味的韭菜盒子,他的父母却没能吃到,其中的辛酸,让王树生一直难以释怀。
1992年,本来在天津市交管局端“铁饭碗”的王树生,为了给妻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毅然辞职下海。创业第一年,王树生凭借6万元的积蓄,创建了大田空运公司,在天津开展中俄空运包机业务。当年就完成了包机运输300架次,成为天津的包机大王。
1999年,王树生与联邦快递盒子建立大田联邦快递,十七年后,这家公司被联邦快递以四亿美金的价格全资收购,王树生也因此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物流业的顶级富豪。
成为超级富豪的王树生并没有如人们猜测的那样,淡出物流圈,而是继续拿钱投资了航空业和公路货运业。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二十年前初次创业的好运并没有在他身上延续,王树生的名字也因此鲜有媒体提及了。不过王树生确实创造了中国物流富曾经的高度,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将童年时深刻心中的“爱之梦”,付诸于企业管理、员工的培育和公益捐赠之中,其善心、善行,堪称中国物流富豪之表率。
财富人物:黄远成 远成集团创始人
财富峰值:不详,评估约30亿元。
黄远成,1964年生于四川仁寿县。由于父母都是教师,黄远成成长的环境还不错。但骨子里涌动的不安分,让他在年仅18岁时,居然只带了点零钱,就孤身远赴广州。当他流落到广州火车站时,身上只剩下五毛钱!从小没怎么吃过苦的黄远成,第一陷入举目无亲、忍饥挨饿的困境。
广州火车站,是黄远成人生中的最低点,也是他宏伟事业的起点。当黄远成用这最后的五毛钱,与一位和善的老人“合伙”买下一个面包后,老人要把整个面包都给他,饥肠辘辘的黄远成感觉自己至少能吃下十个面包,但却坚持把面包一分为二,一人一半。在黄远成的眼中,这半个面包其实代表是他的骄傲,同时也老人是作为合伙人应得的“利益”。
区区半个面包,却折射出翌日黄远成在商场上的气度和坚持!黄远成在老人的指点下,成为广州火车站的装卸工,这一干就是6年!1988年,蛰伏六年的黄远成倾尽全部积蓄,成立全国第一家铁路货运市场化公司--远成储运。公司成立仅半年,黄远成就获利十万,获得人生第一桶金。
远成获得第二次腾飞,源于1997年铁道部第一次推出承包经营的“行包专列”。当时人人望而生畏的行包专列,在黄远成严重却是稀缺的市场资,大手笔拿下广州到成都和上海的线路,并在短时间内将这两条线路的发货量增加了十倍!2004年,远成花11亿元拿下三条特快行包专列,再度震惊业界!半年后,项目净亏1.3亿元,黄远成不退反进,加大投资力度,终于在2004年底扭亏!
黄远成的崛起,源自我国铁路货运业的变革,可以说,2004年以前,铁路货运的每一次的重要变革,黄远成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黄远成也因此走上了“铁路大王”的神坛。在功成名就之后,黄远成移民新西兰,并把公司的国内事务逐步下放给其弟黄远新和职业经理人张钰等人。
然而,远成集团从创立的那一天起,人才流失一直就如梦魇一般纠缠着它。随着远在南半球的黄远成越来越分身乏术,远成集团在2010年之后的发展逐渐趋于平庸。
财富人物:刘武 宝供集团创始人
财富峰值:不详,评估约20亿元,2008年
刘武,潮汕人士,1963年生于广东澄海。79年高中毕业后,刘武进入县供销社当会计,后来被派到广州负责转运站的工作。然而,国资背景的转运站运行不佳,很快面临倒闭。当时年仅27岁的刘武却认为,全国各地的商家到广州采购的货物常常无法顺利运回,如果能将这些零散货物资源整合起来,必定能带来巨大的机遇!于是,刘武看准机遇,承包了这个濒临倒闭转运站!
刘武的想法虽好,但是要实现却十分不易。为了实现心中梦想,刘武花80元购买了一个手提箱,提着它日夜兼程地走遍了大江南北数十个大城市,不厌其烦地与各地的商业储运公司逐一商谈,仅凭一己之力,硬是完成了当时看来难以想象的大规模社会物流资源整合。刘武的努力让这个转运站发货量剧增,并且迅速扭亏,高峰时一个月就能获利百万元。
正当别人羡慕刘武的日进斗金时,刘武却突然放弃了承包,辞职下海!
因为刘武在一次与国外客户的沟通中发现,与生机勃勃的中国市场相比,低端落后的物流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却让外商困扰不已。这次沟通让刘武终身难忘,同时也坚定了他投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决心。
1993年,当时还是转运站站长的刘武,主动给前来参会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时任宝洁物流高管的邓云雄,发现了保洁的商机。1994年,刘武下海创立广东宝供储运,核心业务来自保洁。在宝洁的“严厉”调教下,宝供储运迅速走向成熟。1999年,在刘武的多番努力下,宝供储运更名为“宝供物流”,中国第一家以“物流”为名的企业就此诞生。宝供在铁路行包、物流信息化、物流基地等方面频频出手,屡有斩获,再加上刘武本人热心公益,长袖善舞,宝供集团隐然成为当时本世纪初期我国物流行业的领军企业。
宝供的成功,让刘武也因而受到某些媒体的推崇,并冠以“中国物流之父”的过度赞誉。其实,笔者印象中的刘武其实是一个务实而谦逊的人,常常重感情而轻名利。这一点,从他每年花百万巨资设立“宝供物流奖”,以及“宝供永远是中国的!”这句充满浓浓乡情的话语中可以得到证明。
2008年,身为“民建”成员的刘武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宝供物流也转为低调。当无数的物流新锐纷纷崛起的时候,甚至有人发出“宝供物流,尚能饭否”的嘲讽。
不过进入2014年以来,先是业内爆出宝供花300万高新,聘来了年富力强的原安得物流总经理卢立新为执行总裁,紧接着宝供又与IBM启动了“战略与运营体系优化项目”,使得人们对宝供的下一步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财富人物:李艳归 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财富峰值:不详 估值约12亿
说起李艳归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李艳归1953年出生于岳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务过农、学过徒、当过厂长、做过国企老总,后来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市建设局局长的岗位上。
堂堂一位局级干部,为何又会选择下海经商呢?况且当时李艳归已过不惑之年?“可能是我的忧患意识多一点吧。”他这样解释1995年从局长任上的辞职之举。
当时,决定做不锈钢贸易的李艳归,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投身物流。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不久,岳阳的不锈钢市场还处于解冻期,乍暖还寒,市场环境并不理想。他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资金,他就将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缺乏人才,他就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凭着一股永不言败的韧性和勤奋敬业的拼搏精神,李艳归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诚信,是李艳归至死不渝的追求。他的公司连续5年被银行评定为AAA级企业,成为省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凭借诚信、负责的良好声誉,岳阳东方不锈钢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湖南省钢材贸易行业的佼佼者。创业第3年,公司年销售额即超过亿元。
1999年,李艳归进军长沙,开始构建钢材市场。选择天心区大托镇建钢材市场显示了他超人的胆略。当时的园区还是一片荒芜,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李艳归凭借自己超前的战略眼光,举资十亿元,开始进行第一期780亩的规划。 借助长株潭中心地带的特有优势,一力物流园区一期工程获得了成功。
在他的带领下,一力股份已分别在长沙、苏州、武汉、岳阳构建起物流网络体系,并实行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品牌化发展。
多年的不懈努力,李艳归和他的一力创建了开发和运营现代物流园区的成功模式,铸造出“一力物流”强劲的品牌影响力。
● 相关阅读:
嘉兴喜报 交付22台联合卡车后再获33台
2016年5月18日,由联合卡车浙江区域经销商---杭州集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主办、能达物流有限公司承办的联合卡车嘉兴推介会在嘉兴市乍浦海景大酒店举行... 2016年0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