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原创】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如果一个产品和艺术元素挂了钩,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工具,同时还兼具着一定的观赏性,甚至在大范围流行后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带有彩绘涂装的卡车就是这样的产物,在繁忙的运输网络中,它们扮演着服务大众、任劳任怨的“孺子牛”角色,而当它们停下脚步、隐于喧嚣都市之外的时候,你又可静静欣赏它们外表的精美绝伦。
● 符合大众审美 西方卡车彩绘
中国人对卡车喷绘的印象主要来源于欧美地区,而欧洲恰恰就是卡车喷绘的发源地,并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重卡的受捧而达到了顶峰。
卡车喷绘最开始由一些大型物流公司所发明,他们在车身或是货柜上粘贴带有自己公司名称和条纹的贴纸,让卡车变成了流动的广告,并在后来演变成为了一种文化浪潮。
由于物流厂商的推广,欧洲的私人卡车主也开始为爱车喷涂上自己喜爱的人物、卡通形象、电影角色和风景等元素,并逐渐形成规模。现在卡车喷绘的交流平台主要是各种展览与嘉年华派对等活动。
目前欧洲的物流公司仍然延续着卡车喷绘的习惯,并且更加专业。他们的卡车采用统一涂装,并且拥有自己的LOGO,使得人们在很远处就能识别出是哪家公司的卡车,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
欧洲做卡车喷绘之前并不需要向相关部门报批,只要是自己的卡车,如何修改卡车的外观完全由卡车主自己决定,只需要符合当前国家安全行车标准,喷涂范围不会影响到驾驶安全即可。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法律上的宽泛也是欧洲卡车喷绘能够大范围流行的重要元素。
图为一辆正在做车身喷绘的曼牌卡车
在民间群体的影响下,卡车喷绘也成为了一些厂商宣传产品时必要的工具。他们常常会在展会时邀请一些知名艺术家或画师来为自己的卡车设计车身图案,再由专业的技师完成喷涂。整个过程对专业性要求较高,除了要佩戴过滤口罩等保护装备之外,还要对被喷涂的车辆进行充分的清洗,并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从素体车身到艺术品的转变。
与中国车展相类似,西方人眼里的卡车喷绘展览所面向的不仅仅是卡车主,甚至不主要是卡车主。它就像其他艺术品展一样是为各个阶层、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所举办,对于他们来说,卡车不再是冰冷污秽的交通工具,而真正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反观国内,我们在卡车喷绘上的积累基本为零,要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体系更是遥不可及。中外差异如此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外卡车车主或卡车司机的运输压力较低。
以欧洲为例,卡车司机一天工作时间仅为9个小时,每行驶1公里将能得到0.2欧元的报酬,如果按90KM/小时的平均速度来计算,一天将能得到160欧元(约合1200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国内的卡车司机就要辛苦太多,除了要背负较重的运输负荷,利润率也少的可怜,同时还要承担以过路费为主体的成本压力。
另外,西方相对开放的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以卡车喷绘为代表的卡车文化的发展。欧美经济体系的成熟相对早,在文化的保护和推广上更加重视,除了每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比赛和展览外,文化艺术在商业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而这一切除了要有国家机构的支持,更需要民间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以及多元化的应用。
● 浓郁咖喱风味 印度卡车彩绘
就像每个国家的人种有不同外貌特征一样,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也同时影响了各国卡车彩绘的表现形式。印度的卡车彩绘就像他们的人民一样让人捉摸不透,乍一看就像是将各种颜色的油漆泼向卡车所呈现出来的产物,而这种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则来源于他们专有的绘画民俗。
印度的卡车彩绘就像他们的人民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印度人非常喜欢在不同的地方作画,不管是卡车还是房屋,甚至是在人体上画出带有浓重地域风格的图案。比较典型的当属“曼海蒂手绘”。
这是一种将图案直接绘制在手掌或手背的风俗,代表着他人的祝福和对美满生活的愿景,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而印度也向来就有“没有曼海蒂,婚礼不算齐”的说法,足以看出印度人对彩绘的热爱。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绘画,卡车彩绘更有利于发挥印度人对艺术的理解,他们一向喜欢鲜艳的颜色,普通卡车灰暗的外表会让他们觉得很无聊。印度卡车彩绘的图案内容以黄颜色为主色调,再配合上密密麻麻的宗教图案,最终成品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咖喱味。
由于卡车彩绘在印度非常盛行,并且均采用手工绘制,所以印度流传着“在印度街头,你永远找不到两辆一模一样的卡车”的说法,而印度也有专门以卡车彩绘为谋生方式的“流浪艺术家”。
对印度卡车司机而言,卡车就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除了驾驶的时间以外,吃饭睡觉也常常都在卡车上渡过,而一趟货运通常常需要跨越多个省并花费好几天的时间。
美国摄影师Dan Eckstein曾在他的印度游记里提到:他们叼着香烟或嚼着烟片,沉浸在那些热闹的行车音乐中,会带给你一种充满冒险和奇遇的氛围。
● 无敌作死造型 巴基斯坦卡车彩绘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印度相邻的巴基斯坦也非常热衷于卡车的装扮,甚至上升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并成为了巴基斯坦的一种民族艺术。
巴基斯坦的卡车文化不仅仅局限在涂装上,亮闪闪的金属饰物也是巴基斯坦卡车的一大特点,最要命的是他们还会将一个类似船头的木质装饰安装在车厢顶部,这种设计如果放到中国是会挨打的。
巴基斯坦卡车司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卡车上度过。对于他们来说,卡车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装潢卡车并不是个人爱好,而是一种信仰。卡车上的金属装饰品越多,代表着这个司机越富有,所以每个卡车司机都会倾尽全力让自己的卡车看着富丽堂皇。
巴基斯坦人在卡车上的投资比房屋的花费还要多,完全装饰一辆卡车所需要的经费大概为12500美金,相当于一个普通巴基斯坦人十年的累计收入,他们在这方面可是相当大方的。为了避免太阳照射所造成的高温,卡车顶棚全部被换成了木质材料。
巴基斯坦有95%的人都信奉伊斯兰教,而像船首一样的木质装饰象征着伊斯兰教徒的圆锥形高帽,所以绝大部分卡车都装有这种在我们看起来很不祥的东西。
就像拉斯维加斯是美国改装车的圣地一样,巴基斯坦也有自己的卡车装潢重镇,这个地方叫做拉瓦尔品第。拉瓦尔品第市的卡车改装作坊达到了数百家,每个作坊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图案和贴花。
改装前技师们会先征询司机对改装方案的意见并定下整体设计风格。此后技师们开始工作,所有装饰图案都由技师手工喷涂。
这里一个卡车装潢设计师一个月平均能赚到75美金,这在巴基斯坦来说相当于“白领”级别,技术高超的改装作坊平常会接到大量的订单,很多卡车司机需要排上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在那里装饰自己的卡车。
● 编后语:
我们常说:罗马非一日建立。而一个国家的卡车文化也不是某些厂商随便花点钱做点噱头就能形成,何况还做的不好。我们在呼吁人们要重视文化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相关政策的支持。而最重要的则是改善卡车司机的工作机制,否则中国的卡车文化只能成为人们心中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图/文 王建鑫)
● 相关阅读:
滴滴进军汽车配送服务 是要革命轿运吗
日前,滴滴出行宣布与中联物流合作,为其提供汽车末端配送环节的驾驶服务,意图打造“互联网+汽车物流”的新模式.这也是继滴滴打车、一键叫飞机、滴滴... 2016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