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原创】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如果一个产品和艺术元素挂了钩,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工具,同时还兼具着一定的观赏性,甚至在大范围流行后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带有彩绘涂装的卡车就是这样的产物,在繁忙的运输网络中,它们扮演着服务大众、任劳任怨的“孺子牛”角色,而当它们停下脚步、隐于喧嚣都市之外的时候,你又可静静欣赏它们外表的精美绝伦。
● 符合大众审美 西方卡车彩绘
中国人对卡车喷绘的印象主要来源于欧美地区,而欧洲恰恰就是卡车喷绘的发源地,并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重卡的受捧而达到了顶峰。
卡车喷绘最开始由一些大型物流公司所发明,他们在车身或是货柜上粘贴带有自己公司名称和条纹的贴纸,让卡车变成了流动的广告,并在后来演变成为了一种文化浪潮。
由于物流厂商的推广,欧洲的私人卡车主也开始为爱车喷涂上自己喜爱的人物、卡通形象、电影角色和风景等元素,并逐渐形成规模。现在卡车喷绘的交流平台主要是各种展览与嘉年华派对等活动。
目前欧洲的物流公司仍然延续着卡车喷绘的习惯,并且更加专业。他们的卡车采用统一涂装,并且拥有自己的LOGO,使得人们在很远处就能识别出是哪家公司的卡车,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
欧洲做卡车喷绘之前并不需要向相关部门报批,只要是自己的卡车,如何修改卡车的外观完全由卡车主自己决定,只需要符合当前国家安全行车标准,喷涂范围不会影响到驾驶安全即可。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法律上的宽泛也是欧洲卡车喷绘能够大范围流行的重要元素。
图为一辆正在做车身喷绘的曼牌卡车
在民间群体的影响下,卡车喷绘也成为了一些厂商宣传产品时必要的工具。他们常常会在展会时邀请一些知名艺术家或画师来为自己的卡车设计车身图案,再由专业的技师完成喷涂。整个过程对专业性要求较高,除了要佩戴过滤口罩等保护装备之外,还要对被喷涂的车辆进行充分的清洗,并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从素体车身到艺术品的转变。
与中国车展相类似,西方人眼里的卡车喷绘展览所面向的不仅仅是卡车主,甚至不主要是卡车主。它就像其他艺术品展一样是为各个阶层、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所举办,对于他们来说,卡车不再是冰冷污秽的交通工具,而真正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反观国内,我们在卡车喷绘上的积累基本为零,要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体系更是遥不可及。中外差异如此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外卡车车主或卡车司机的运输压力较低。
以欧洲为例,卡车司机一天工作时间仅为9个小时,每行驶1公里将能得到0.2欧元的报酬,如果按90KM/小时的平均速度来计算,一天将能得到160欧元(约合1200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国内的卡车司机就要辛苦太多,除了要背负较重的运输负荷,利润率也少的可怜,同时还要承担以过路费为主体的成本压力。
另外,西方相对开放的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以卡车喷绘为代表的卡车文化的发展。欧美经济体系的成熟相对早,在文化的保护和推广上更加重视,除了每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比赛和展览外,文化艺术在商业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而这一切除了要有国家机构的支持,更需要民间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以及多元化的应用。
滴滴进军汽车配送服务 是要革命轿运吗
日前,滴滴出行宣布与中联物流合作,为其提供汽车末端配送环节的驾驶服务,意图打造“互联网+汽车物流”的新模式.这也是继滴滴打车、一键叫飞机、滴滴... 2016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