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油机发明者鲁道夫艰难的一生
与之前两位创下成功基业的德国同胞不同,柴油机的发明者鲁道夫·迪塞尔则显得命途多舛的多。当奥托发明四冲程内燃机时石油产品并不普及而且煤气储存携带均不方便,这使得迪塞尔想用植物油解决燃料问题的办法,但植物油的点火性能不佳,无法套用奥托内燃机结构,于是迪塞尔决定另起炉灶,提高内燃机压缩比,利用压缩产生的高温高压点燃油料,但压缩产生的压力可达40-50个大气压温度达到500-700°C,如此大的压力使得其钢结构强度成了难题。
在一次实验中发生了意外创业失败,财尽油枯的狄赛尔只好重新回到工厂打工,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完善自己的机器,随着石油制品的普及更为廉价的燃料柴油被迪塞尔选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1892年第一台实用柴油机诞生,随后的几年间,狄赛尔在不断的努力完善其各方面的性能,尽管相比同级别汽油机柴油机拥有更大扭矩和更高的燃料利用率,但压燃的工作原理使得其缸体比较厚重,整体相对汽油机要笨重很多,所以,在普通汽车级别吨位的载具上柴油机的竞争遭到了失败,到1913年狄赛尔已经处于破产边缘,在这年夏天他在乘坐英吉利海峡渡轮时坠海身亡。
● 柴油机真正的复兴源于战争
柴油机的真正复兴便是源于二战时俄军的T-34坦克。其发动机共有12个气缸,分为两列成V字形以60°夹角对称排列,相对排列的左右两个活塞连杆先共同连接于一只接合器上再连上曲轴。
得到动力的主轴一端将动力传递至变速箱,而置于中间的散热风扇还兼有“飞轮”功能,即确保活塞的动力输出间隙,可以靠惯性继续稳定运转,主轴的另一端通过齿轮带动四冲程柴油机的重要辅助设备-进出气阀。
由于四冲程的一个工作周期内进出气阀只需各打开一次,而主轴此间已经转了两圈,所以用齿数相差一半的大小两齿轮将其转速减半后便可等速传递给控制阀门的凸轮机构了。12个气缸将各自的工作周期以一定角度错开,保障发动机整体为坦克提供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T-34在二次大战的战场上证明了柴油机的巨大价值,血的教训表明易于挥发,一点就着的汽油来驱动战车存在安全隐患,相比之下柴油质地粘稠不易挥发,在正常大气压力下很难被点燃,只有在柴油机内特定的高温高压情况下才能燃烧。
柴油机的另一巨大优势就是省油,相比汽油机在压缩冲程内具有更高的压缩比,所以燃料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燃烧,使得同样的输出功率燃料消耗更好,这使得坦克的战略行程得到极大的提升,加上柴油在正常大气压下不易点燃使得T-34可以毫无顾忌的在装甲外部绑上外挂油箱,这又再一次提升了T-34的战略行程。
战后,柴油机从军用走向民用,为运输业和工业制造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价值,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现代柴油机的现状与往日不可同喻,其采用电控喷射、共轨、涡轮增压中冷等技术在重量、噪音、烟度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柴油机不再是笨重、噪音大、喷黑烟的代名词,其已经达到了汽油机的水平,百年间完成了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蜕变。
● 相关阅读:
玉柴与源正新能源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2月27日上午,在广西源正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礼花如雨,礼炮齐鸣,到处充满喜庆欢乐气氛,“南宁源正全铝车身新能源客车整车下线暨源正-玉柴战略合作... 201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