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历的那个时代公有制是主导经济形式,在国营企业里,人们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基本平等,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大公无私的思想深入人心。
矿山上最响亮的口号是“开发矿业,大打矿山之仗”,“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作为领导阶级的矿山工人们处处体现出主人翁精神面貌,在如此恶劣的生产环境中,不断地创造出生产奇迹,最著名的是冶金部树立的由运输一队1号、16号、19号、23号、29号五台玛斯车组成的“16号红旗车组”。
1966年引进的玛斯525基本上是小玛斯车的放大版,发动机300马力,载重25吨,仅轮胎就高1.7米。该车木质驾驶室,内、外包敷铁皮,发动机通过液力偶合器与传动机构相连。离合器、刹车都是机械式的,无助力,变速箱也没有同步器,因而操作十分费力。后桥无钢板,直接固定在大梁上,行驶过程中的减震全凭轮胎的弹性实现。
白银公司露天矿一采场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采场道路不平,玛斯车下行时蹦蹦跳跳的样子十分搞笑,驾驶室摇摇晃晃,吱吱嘎嘎,坐在里面真担心它会散架。这样剧烈的颠簸对人体的伤害极严重,有的兄弟开了几年后,胃下垂竟达十余公分。因采场坡陡路长,玛斯车被安排在最深处的作业面,每完成一个车次,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辛苦。
这张露天矿繁忙生产的照片,刊登于1972年10月的《人民画报》上。
然而“红旗车组”的青年们,大、小夜班克服困倦和疲劳从不间断生产,白天维修保养时,夜班司机甚至放弃休息,与白班司机齐心合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车辆,投入生产。他们坚持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作风,连续多年提前完成全年任务,车组成员夏广成还当选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届中央委员,成为露天矿的骄傲。
尽管那时“红旗车组”是露天矿重点扶持对象,除了吊装发动机新总成外,还配备了最强的维修力量,为其他车组所无法比肩,但毕竟生产任务要靠车组成员一车一车从采场底部输送上来,年计划完成后依然坚持生产,故而他们的成就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的。
别拉斯车的榜样,有运输二队的73号、104号车组,他们都是高效、安全生产的标兵。1967年开始陆续引进的别拉斯540、540A,曾获得莱比锡国际展览会金奖。该车外形靓丽,色彩清新,操纵十分灵活,驾乘较为舒适。发动机375马力,载重27吨,集聚了当时世界矿山车的大部分先进技术,液压助力转向、液力传动变速器、液、气混合悬挂系统、二级轮边减速一应俱全。
因其爬坡度为8℅,所以安排在稍高一点儿的作业面和坡度稍缓的二采场。别拉斯液力传动的系统多,也导致更多故障的发生,车坏时更是漏得一塌糊涂,但困难并没有难倒我们。实际上当年几乎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所有的车组都在比、学、赶、帮,想方设法处理当班的故障,有时甚至是冒险。
别拉斯方向盘与转向器之间,只有一根很细的传动轴连接,记得夜班突发方向助力故障,就将助力器油路截断,硬是靠巧劲儿扳死方向坚持生产;前、后刹车总泵有一组失效,就堵死一路气道,仅凭一组刹车结合油门控制车辆,下坡危急关头挂倒档更为闻所未闻。总之一切可以当场处置的问题全靠自己想办法解决,那种战争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冲天的干劲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矿山生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两个特殊群体,一是青年女工,一是少数民族兄弟。当年矿山女工总数不到100人,女青年更少。两个运输队都成立了“女子保养班”,负责车辆日常保养。每当看到她们纤细的身影在大车跟前上上下下,打黄油、换滤芯、紧螺丝,铲油泥,总不免有些怜香惜玉。但她们却以“妇女能顶半边天”为自豪,努力争当“三八红旗手”,成为矿山的一抺亮色。
春季购车享优惠 沈阳德龙自卸降2.9万
今天卡车之家从沈阳隆安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了解到,店内库存促销,购德龙F3000自卸享2.9万元现金优惠,车辆颜色红色为主,促销车辆售完为止,感兴趣的网... 2014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