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来卡车之家App
及时获取
最新卡车资讯
你好, 网站地图
卡车之家,商用车互动服务平台 全国
选择地区
全国 北京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广东 上海 四川 重庆 山西
扫码下载APP

微信扫一扫下载详情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详情

轻卡 重卡 微车 牵引车 载货车 自卸车 皮卡 挂车 专用车 总成/配件 电动车
卡车之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卡车新闻 > 人物访谈
江淮纳威司达

纳威司达:保留质量标准 与江淮深度合作

    【卡车之家 原创】9月12日,在北京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刚刚于上个月23号成立的纳威司达和江淮汽车的合资公司——安徽江淮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也首次正式亮相参展。在本次展会上,展示的发动机包括:江淮汽车原有的HFC4DA1(2.8L)柴油发动机,以及迈斯福(MaxxForce)系列发动机中的3.2L、4.8L、10L和13L柴油发动机。

纳威司达:保留质量标准 与江淮深度合作

2012中国国际内燃机展纳威司达和江淮合资公司展台

    此次参展的江淮汽车HFC4DA1(2.8L)柴油发动机、迈斯福3.2L的高速轻型与4.8L发动机将是安徽江淮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在第一阶段投产的主要产品。这三款发动机均已通过欧盟的欧V排放认证,满足中国将采用的欧Ⅳ、欧Ⅴ标准的发动机标准,并将用于江淮生产的卡车产品中。参展的迈斯福(MaxxForce)系列10L和13L柴油发动机,在未来,随着纳威司达与江淮汽车的深入合作,合资公司也将适时引入这两款重型发动机产品。

    纳威司达作为一个国际先进的柴油机制造商,对于更为严格苛刻的排放标准要求,目前迈斯福发动机 系列中使用ICT技术的发动机,即使在没有使用SCR等后处理系统的情况下,其尾气排放水平已远远超过欧Ⅴ排放标准,实际排放值仅是欧Ⅴ排放规定的三分之一,已非常接近欧Ⅵ的标准。

纳威司达:保留质量标准 与江淮深度合作

纳威司达中国业务发展、规划和传播总经理陆昕先生

    当天下午,纳威司达中国业务发展、规划和传播总经理陆昕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未来纳威司达和江淮汽车合资公司主要生产的产品规划,以及企业未来在中国柴油机市场的发展,采访还谈到公司未来还将申请的中重卡合资项目。特别对于新成立的安徽江淮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陆总回答了记者各方面的疑问,为大家揭开纳威司达和江淮汽车合资公司新产品的神秘面纱。


    下面我们将用简单的Q&A形式对此次访谈内容做记录。(Q提问,A回答)

    Q:合资公司的发动机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准,以后有什么样的生产规划或推迟的计划?

    A:第一期的产品规划是包括2.8升到7.2升发动机,首先争取能够为江淮的轻型卡车和一部分中型卡车做好配套;后续正在和江淮共同努力,希望能够在今年晚些时候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递交我们中重卡合资企业的项目核准申请。

    跟中重卡合资企业相配套的,同时在发动机方面会有大缸径发动机导入的计划,目前主要是10升机和13升机两款产品,后续也不排除根据市场情况再引入排量更大的15升机。这些具体的时间现在谈论还稍微早了一些,因为这些产品的引入是取决于我们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我们中重卡项目的审批。

    Q:先进的排放技术在中国可能不太适用,作为合资企业来讲,有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油品、道路状况和司机的行驶状况等问题,会采取哪些措施来让自己的产品更加适应中国市场?

    A:从我们轻型机方面来讲,2.8和3.2合资企业的产品都是采用的EGR加DOC来满足中国现阶段的排放标准,包括后续欧4排放标准的需求;4.8和7.2升的发动机采用的是高压共轨加一次压。

    所有的这些产品,我们目前在国内合资企业成立提前将近两年的时间,已经和江淮共同做申请开发改进,现在分别完成了样机和样车的搭载,绝大部分的路试都已经做好了,现在有一部分样车在新疆做高温标定,还有一部分在试验场和客户那里做实际的路试测试,看我们的车对中国的工况、油品,还有驾驶习惯是否适应。从目前反馈的实验情况来看,一切进展都比较顺利,各方面性能指标都达到了我们预先设定的目标。

    我们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巴西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动机业务。巴西走的是欧标,所以我们在那里目前3.2、4.8和7.2升都是有欧5的产品,已经量产或者是即将量产,包括13升机,在今年晚些时候也会在巴西实现量产,也是满足欧5排放的,所以在巴西那里我们公司有非常多的经验。

    另外,我们在中国市场会依重于我们合资企业的合作伙伴——江淮汽车,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认识,还有他们对于国内发动机需要满足什么性能方面的要求,以及包括在适应性方面做哪些方面改进,这不仅仅是针对于油品,甚至包括国内终端用户对于发动机外观布置可能会有一些偏好,我们也都考虑到了。

    Q:关于合资公司的运营模式,是不是纳威司达这边提供产品,江淮那边提供销售渠道,因为发动机是江淮的软肋,江淮在核心技术方面参与了多少?

    A:我们和江淮的合作是完全开诚布公的,而且是充分借鉴和利用双方的长处,在我们合资企业里面,总经理是由纳威司达指派,但是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也会充分考虑江淮派出的高管,包括江淮作为股东方那边对于业务上的一些认识,这是看法的指导。

    核心技术方面,更多的会借重于纳威司达美国和巴西那里的技术专家,但是我们也很深刻的认识到一点,就是我们直接从美国搬过来是不可以的,即使是巴西作为一个与中国市场有高度相似的市场,直接拿过来的话,我们认为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说产品拿过来之前,们首先征求江淮意见的就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认识,

    还有基于他们对于他们自身产品的优劣势的认识,什么样的发动机什么样的技术他们认为是最需要的我们就拿进来,拿进来以后再进行本地国产化的适应开发,技术准备上的工作以纳威司达的技术专家为主,但是在指导方向上或更多听取江淮对于市场和客户看法的反馈。然后在研发过程当中,是双方的团队共同在做。

    他们的技术研究院,商用车中心那边参与的深度非常深,这是合资企业成立之前,现在刚成立,双方各自的团队在一个共同的小组里工作,未来会依重合资企业本身自己的研发能力,因为我们合资企业里也是有研发中心的。

    Q:关于合资,国内发动机企业跟我们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外形方面也能够看得出来,那咱们作为一个国际领先的发动机公司,和江淮合作会不会遇到矛盾,是如何处理产品质量和价格需求的矛盾?

纳威司达:保留质量标准 与江淮深度合作

    A:首先关于质量标准,我们一定不会降低,因为我们的合资产品,不管是现在的发动机还是未来的整车,都是有一个终极目的,就是在全球要实现一定的销售,如果现在就把质量标准降下来,那么北美和巴西的产品质量标准是一种,中国又是低一级的质量标准的话,对于我们全球的布局是不利的。

    在成本和高质量之间,确实会有一些冲突,但这个我们更多地是会希望我们在成立合资企业之前,一年半以前就已经开始和江淮的团队共同合作做这个国产化的工作,这一块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潜力能够把我们的成本降到一个有竞争力的水平上来。另外,我们合资企业未来会对整个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这方面做改进,包括在发动机的设计上面,也会不断的进行研发和更新,通过技术的手段也可以降低一些成本。

    Q:关于售后服务的问题,是使用江淮现在的服务网络,还是合资公司再建一个服务网络?

    A:因为我们合资企业现阶段,包括未来短期内,主要的力量还是集中精力能够走好为江淮现有产品的配套,开发第三方市场,我们现在也已经着手启动,配套的服务网络会一方面借助江淮现有的售后服务网络,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有合资企业自己来拓展。

    Q:发动机对外供货的推广是谁来做?

    A:由合资公司来做。

    Q:发现你们每次展会都会把11升和13升机两个机子带出来,但是行内人都知道,11升和13升都是跟德国曼的D20、D26之间存在着很近的血缘关系,你们当初签订的这个协议上,有没有允许我们把这个11升和13升再进行另外一个区域上的这种转让。

    A:我们和曼已经达成协议,在中国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曼允许我们在中国生产这么一个机子。

    Q:发动机产品是明年才生产上市吗?

    A:对,2.8L是在产的,纳威司达技术的这些产品是明年。

    Q:明年下半年我们这边就可以实现量产了吗?

    A:我们整体的发动机公司的新厂房是在今年年底主体结构封顶,那么到明年7月份左右是应该可以实现小批量的生产,那么到年底所有包括2.8升都将转移到我们的新工厂,3.2、4.8升都可以实现正式量产。

    Q:中国商用车发动机的运营模式,目前是不是只能通过合资合作的的模式?

纳威司达:保留质量标准 与江淮深度合作

    A:从一个外资公司的角度来看,要进入中国市场,首先你要能够上量,各个方面来讲的话,你可能还是得通过一个在国内市场已经占据一定地位的东方合作伙伴来进入,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一些,特别是一款新的品牌、新的产品进来,这个市场认可程度、接受程度都比较低的情况下面,你怎么选这么一个突破口,否则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做好,只是在这个市场方面可能要花的时间和投入的成本会很大。

    另外,现在国内的几个主机厂,基本上都在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动力总成的业务,或者是说发展自己的核心零部件,那么他一旦有了自己的在选装,除非你的产品比他好处很多。对于一个外来户来讲,如果你自己单打独斗,确实很困难的。

    Q:作为合资公司负责人来讲,如何看待中国3升-7升发动机的市场竞争,比如康明斯在北京投产的ISF2.8和3.8现在虽然投产好多年,一年的产销量就只不过是4、5万台,而且大部分还出口,在中国高端发动机市场一直没做起来,包括上菲红的F1C和NEF4,这个区间一直没做起来,您如何看待这个区间高端发动机市场的发展问题?

    A:我觉得这个市场其实它的量还是在增长的,当然这块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这里从合资企业来讲,3.2升这款发动机,目前和市场上主流的竞品做了一个对标,从性能、油耗,还有它的舒适性,包括它的成本方面,我们都是占据一定的优势的。

    那么另外还有,我们会更多的依靠江淮在中高端轻卡方面的发展来推动我们这款发动机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目前江淮已经推出的帅铃III来讲,市场的接受程度、反响都很不错。其他的,你像康明斯他本身也有一个福田配套,是不是能够满足他需求的问题,那么F1C的话呢,本身他有一个和索菲姆竞争的问题,并不是说这个市场他一定做不起来,而是他本身自己产品方面内部可能还有一些协调的问题。

    Q:按纳威司达的全球规划来讲,除了中国建的合资公司,还有没有可能在其他的地方再规划这种合资公司?包括现在在亚洲这块,相当于是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动机市场,印度是发展什么样的产品?

    A:印度是4.8和7.2,但印度的是仅供应印度市场,我们这边更多的是把印度那边看做是一个我们可以实现一些协同效应的一个基地,就是一些通用零部件,我们可以和他们在采购方面形成一种协同效应。全球布局来讲,我们目前公司的规划是在未来的3-5年内,把我们全球业务收入占比从现在的20%提高到50%,那么这个中间绝大部分的贡献应该是来自于中国。

    Q:资料里写到ICT和ICT+,这个ICT+是相当于是加一个SCR吗?

    A:最主要的是加了一个SCR,同时对于缸内燃烧技术也有一些调整。

    Q:那这个技术是专门针对中国国内油品的问题,还是说在国外也已经同步使用的技术呢?

    A:主要是为了满足13升机以上的机器,13升以下不存在这个问题,13升以上的机型要满足EPA2010,以及未来的2014和2017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做的一个选择。

    Q:那国内的4.8升用的是SCR?

    A:高压共轨和SCR。

    Q:那和这个ICT+还不太一样?

    A:不是一个概念,ICT+是为了满足更严格的排放要求,比欧6排放要求更严格的排放要求,针对13升以上的大型机型做的一个技术。

    Q:你们对合资公司现在大批量生产的第一款发动机还是江淮的4.1,众所周知这个机型最早来自于日本五十铃的4.1,它是一个70年代很老很老的一个机型,能不能简单地谈一谈你们对于这个机型未来发展的一个看法。

    A:这个机型目前在江淮来说,它已经做完了升级欧4排放的有关的工作,所以明年切换到欧4是没有问题的。

    从合资以后来讲,一方面是延续这款产品的生产,另外一方面是对于现有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对于它的质量标准控制来讲,都会有纳威司达这边的技术人员进行一些帮助以及改进,主要是希望能够在它的质量方面做一个提升,后续合资公司也正在考虑是在现有平台基础上对它进行进一步技术升级,提高它的性能和质量,还是说未来研发一款全新的产品,这个合资企业还在研究。

    Q:现在3.2L国内有些很多用户会把它联想到跟福田康明斯的2.8、3.8对比,那我想了解一下,因为他们都是来自于美国,所以可能用户比较关心他们在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然后它们的这个状况对于国内市场有没有一个参考或者借鉴?

纳威司达:保留质量标准 与江淮深度合作

    A:我们的3.2是一款新的发动机,它是一个升级的,在原来平台上升级起来的。我们公司这个平台上在美国本身市场上一度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后续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客户发展了自己的发动机,这款发动机3.2升引用到中国来看,我们做了大量适应性改进,也做了大量稳定化的工作,就是之前我曾经也讲过,现在这款发动机本身的台架试验显示的数据以及搭载江淮的轻卡获得的实验数据上,是各项指标普遍都是优于竞品的。

    Q:是对比2.8呢,还是?

    A:就具体竞品我就先不说了吧,我们肯定是就说国内和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的竞品。

    Q:您如何看待国内中卡市场的发展?

    A:我觉得中国市场上来讲,因为中卡特别是在未来的话呢,在于改装车子,会有非常大的市场。

    Q:那比如说中短途物流这一块呢?

    A:城市间的这种物流会有一定的机会,但是我觉得以后中国可能更多的模式还是采用中卡,然后到了城市的某一个集散的地方,就物流中心的话,通过轻卡分流的这种方式来做。中卡方面,我个人认为可能多一点的机会,一方面是讲的中短途的,更多的是在一些改装方面。它整体的市场,我想应该是维持稳定。

    Q:从销量上来讲,我们合资公司有没有规划,比如说什么时候能达到一个10万的量,什么时候能达到一个20万的量,什么时候能达到30万辆,有没有这么一个规划?特别是我们新的业务。

    A:新增业务这一块,我们希望3.2一直到7.2的话呢,能够做到8到10万台。我们的目标是3-5年,3年的话可能挑战性会很大,更多的可能是在5年达到。

    我们觉得这应该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从江淮目前整车销售的走势来看,他应该可以消化很大一部分的量。另外,未来随着我们双方全球化布局的发展,像东南亚市场、韩国市场、墨西哥市场,还有包括南非市场,对于这发动机的需求也都会很大。

    Q:众所周知,东风朝柴大概5年前引进了当时万国旗下的NGD3.0,那个机子现在国内已经不生产了,如何看待你们指的3.2和你们转让技术的3.0,它未来可能存在的竞争?

    A:在工艺上会有一定的重合,但是那款是我们转让的欧3机,在明年切换到欧4以后,跟我们应该不会有太大的直接竞争。

    Q:那么是不是说,如果它自己把它那个升级到欧4的话,在技术上是占优的?

    A:其实竞争的话,还是会有一定的竞争,但是以我们3.2L到目前为止所做的本地化适应性开发工作来讲,竞争优势应该会更明显一些,而且我们本身有江淮作为依托。

    Q:那两款重型发动机,比如13升发动机什么时候进行量产?

    A:10和13的现在在国内,跟江淮是做了整车的搭载,目前是做整车搭载实验,具体的引进各方面会和我们中重卡的项目配套,等于是中重卡项目落定,那么我们的10升和13升发动机就正式落定了。

    Q:就是整车合资项目落定了?

    A:对。

    Q,这次北京车展上,我们看到江淮一些整车,它有一些车的制造和设计理念已经用了美国纳威司达的理念,江淮这些整车的匹配制造方面,纳威司达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技术吗?

    A:目前应该还没有,我们就说对格尔发这款车,我们给它做过一个前景的调研,和他们的工程师共同做分析,提出了很多整改的意见,但是真正具体的研发工作还没有开始。

    Q:主要是给的前期的一些建议?

    A:对,我们就是对它整车的驾驶室各个方面,是做了一个全面的对标分析。

    Q:那像现在这种3.2的发动机,在整车匹配的时候纳威司达有没有什么一些特殊的建议?

    A:整车匹配是我们双方谈共同做的,以我们为主。但是江淮那边给我们的一些市场方面的输入,就是说占得主导性的地位吧,就是我刚才讲到包括外观方面,他们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Q:咱们纳威司达中国,还有上海公司、北京公司,你们这三个公司的分工是什么?

    A:北京这里是一个分公司,更多的是负责公关,还有负责一些销售各个方面的工作,上海那边其实是我们的中国总部,下面的商贸公司是我们一个注册的名字,主要是为了全球采购的目的,北京还有一个功能是产品认证。

文章标签:
迈斯福

迈斯福 发动机

厂商指导价:暂无报价
条网友评论

下一篇

2012年7月快递完成4.6亿件 同比增长56%

1-7月,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128.8亿元,同比增长24.5%;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099.... 2012年08月18日
我要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