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帅气的卡友很累,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
据文献资料记载,我国军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底,中央军委领导机关为适应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沟通延安同西安、重庆等地的公务联系,完成急需的运输任务,以国内外友人赠送和自购的十几台汽车,组建了我军第1个汽车运输队。
毛主席亲自到一汽厂视察解放生产情况。1953年前,中国的第一辆汽车CA10诞生。储备资料。
194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晋察冀军区组建了第一个成建制的汽车运输大队,汽车来源主要是接收了100多辆日伪投降时交出的车辆。在抗日战争中,我军官兵大多不懂技术,会开汽车的司机奇缺,抗日战争期间在战场上缴获的汽车,受技术和时间限制,无法运出的基本被销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中国人民派志愿军赴朝参战。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全力保证军队的需要。由于战争的残酷,运输任务的繁重,车辆损失严重。1950年11月1日,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主管志愿军供应工作的李富春同志电请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要求补充汽车5~6千辆。
根据前方需要,国家决定向苏联订购汽车15000辆。由于来源不易、补充困难,周总理亲自过问这批车辆的分配使用,为军委起草了电报,明确分配给志愿军7000辆。针对志愿军汽车损失情况,他还指示了有关部门今后每月给志愿军补充进口新车500辆。3年抗美援朝战争,国家共为志愿军进口各种汽车21000余辆。
解放初期,国内的残余敌对势力遍布,小的战事不断。多数用于抗美援朝等军事项目。到五十年代末,全军的汽车装备总数接近十万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被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建国初期,无论是从国家安全还是从军队正轨化建设的角度考虑,都不可能只依靠进口汽车度日,形势要求我国必需具有自行制造军用汽车的能力。
● 第一代军用汽车
第1个5年计划建设时期,我国开始了汽车、拖拉机等动力机器制造业的建设。1956年7月13日,第1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开始扭转军用汽车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投产3年即为军队装备3.5t级4×2型CA10汽车7145辆,使国产汽车在车辆装备的总数中由零上升到7.52%。1958年一汽试制出2.5t级6×6型CA30越野汽车,并投入小批量生产,开始装备部队。
经中央军委贺龙、聂荣臻、罗瑞卿等领导同志审批,于1963年5月1日颁发实施。方案确定研制生产0.5t、1t、2.5t、3.5t、5t和7t级的6种军用车辆基本车型。以这6种车型为基础,可发展20多种变型车,改装成若干种专用车,基本达到军用车辆装备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要求。1963年开始,一机部按照军用车辆系列化方案,在第1汽车制造厂和南京汽车制造厂组织生产1t、2.5t和3.5t级的越野汽车,投资新建了陕西和四川大足3个军用汽车制造厂,生产0.5t、5t和7t级的越野汽车。
● 中国的第一辆汽车CA10诞生
1953年版本的壹分纸币。储备资料。
解放牌汽车身影还出现在阿尔巴尼亚流通货币的图案上。储备资料。
1953年前,中国的第一辆汽车CA10诞生。现在,我们都亲切地称之为老解放,这辆诞生于第一汽车厂的4吨载货车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它的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也从1956年7月14日开始记录。而由“解放”创造的历史,也是至今所被称道的,当时奔驰在马路上的汽车,每两辆就有一辆是解放牌。直至1986年停产,解放创造了1281502辆产量的历史,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全国汽车产量的一半。
1952年7月,中央正式决定成立汽车工业工厂,代号为652厂。同年末,中央任命饶斌为厂长,郭力、孟少农为副厂长。也正是这一年,国家也批准了一汽年产3万辆4吨卡车的设计书。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为一汽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个大字。1953年7月15日,一汽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万名建设者汇聚在会场上,由六名年青的共产党员抬着刻有毛主席题词的汉白玉基石进入会场,伴随轰鸣的推土机马达声,埋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块基石。
7月14日,当装配出的第一批12辆4吨解放牌汽车在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中徐徐驶出装配线。这标志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三年建厂目标如期达到,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12辆报喜车绕厂一周后,浩浩荡荡驶向市政府,路被人都堵住了,连一道缝都没有,汽车走不了啦,只能在维持秩序的同志指挥下,用最慢的速度前行。许多人都想坐到车上去,有的人站在脚踏板上,有的人坐在翼子板上,就连前保险杠上也坐满了人。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非要坐一下我们的汽车。她就坐在坐在踏板的位置上,这是很危险的。我们怎么劝她也不下来。后来没办法,只能让汽车停下来让她坐一会儿后,她高兴地说,我可坐上咱们国家自己制造的汽车了,活得真值个儿。驾驶第一辆国产汽车的老师傅马国范非常激动,女司机王立忠更是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此后,第一批下线的解放牌卡车,还参加了1956年的国庆阅兵式,之后一部分汽车在天安门被展出,无数群众争相目睹国产汽车。
解放卡车属于中型载货车。它决定了以后近三十年中国卡车的发展方向。解放CA10采用后桥驱动,空车重3900公斤,直列水冷6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71KW,最大速度为每小时75公里,载重量为4吨,可拖带4.5吨重挂车,每百公里耗油29升。以后又生产改进的CA15型,包括CA15K,CA15J等,外形与CA10相似,载重量为5吨,发动机功率85千瓦,最高车速80千米/小时。
后来,老解放广为人知的一个标志是在1953年版的壹分纸币上,正面主景图案为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这个卡车就是CA10。这辆卡车就是国人早已熟悉的国产解放牌汽车。
1957年第二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约旦商人毕特先生购买了三辆解放牌汽车,这是解放牌汽车第一次出口。解放牌汽车还曾大量出口到阿尔巴尼亚等很多国家。解放牌汽车的“身影”还出现在了阿尔巴尼亚流通纸币的图案中。阿尔巴尼亚1964和1976年版面值5列克流通纸币,背面图案则均为疾驰在大桥上的列车和满载货物行驶在公路上的老式解放牌汽车。
CA30型越野卡车1957年开始研制生产。 储备资料。
解放CA30型越野卡车在1953年,通过苏联的援助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开始建设生产。三年后的1956年7月14日该厂总装线上开出了12辆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它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开始扭转军用汽车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解放车的原型车是苏联吉斯-150卡车。它是苏联1943年接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转让,仿制美国的US6卡车。相当于30年代的汽车技术水平。
从吨位上看,解放卡车属于中型载货车。它决定了以后近三十年中国卡车的发展方向。解放CA30型越野卡车是专为装备部队而生产的用于拖拽火炮。它仿造的是前苏联吉尔157越野车,它是前苏联著名的汽车之一。该车使用三个驱动轮轴,驱动型式为6*6。根据部队需要,后来利用该车底盘加封闭货箱又改进生产出了用于导弹控制、工程维护、通讯指挥、野战修理等各种变形车。
● 第一拖组建中国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车东方红665诞生
中国军车之新中国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车-东方红665诞生。储备资料。
1966年5月,洛阳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组建汽车厂。为了纪念汽车厂的诞生,一拖为将要诞生的汽车取名为“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同年8月16日,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第一辆“东方红665”军用越野载重车戴着大红花,在人们的注视中慢慢开出厂房。这一天,中国结束了不能生产载重越野汽车的历史。
“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不仅是中国第一辆自行研制生产的军用重型越野汽车,而且还是中国生产的第一辆使用风冷发动机的军用车辆。1979年2月,作为152毫米加榴炮的牵引车,“东方红665”军用越野汽车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担任该车总设计师是罗士瑜。(1940年清华大学机械系的毕业生,除担任665越野汽车总设计师外,还担任过704式坦克总设计师、75系列履带拖拉机总设计师、150轮式拖拉机总设计师、60/60TJ履带式推土机总设计师、26/28英寸自行车总设计师)那是个激动人心的创业年代。
为了抢时间设计出高水平的载重汽车,一拖集中了相当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投入设计工作,并拟订出十几种技术方案。历史文献显示,在装备部队后,普遍认为,该车功率大,越野性能好,启动快,操作轻便,使用可靠;但发动机噪声大,油耗偏高。就总体性能而言,与法国GBC性能相近,个别指标还优于GBC。现在,一拖665分厂已经消失了,改成了福赛特汽车(重卡),生产新型东方红卡车,计划将来年产8万辆中重型卡车。
北汽1966年生产BJ212轻型越野车
1966年8月,毛主席乘坐敞篷BJ212经过天安门广场绕城行驶,BJ212一下扬名天下。储备资料。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解放军军用指挥车无法继续采用苏联的嘎斯69,北汽担负了研制轻型越野车的任务。当时有人对只是一个附件厂基础的北汽深表怀疑,认为它生产民用汽车尚可,生产军用越野车这样战术要求高的产品有政治风险。但是,北汽完成了任务。1961年6月,BJ210轻型越野车样车试制成功。
1963年,两门的BJ210C设计方案通过了国家鉴定。但是各大军区的司令员根据实战需要提出将两门车改为四门车的方案。这相当于重新设计一个车型。1966年,BJ212轻型越野车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得国家奖励。当年8月,毛主席乘坐敞篷BJ212经过天安门广场绕城行驶,BJ212一下扬名天下。
BJ212是北汽里程碑式的作品。尽管北京汽车厂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加班加点,仍然长期供不应求。它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受到部队指战员的欢迎,更大程度上还原于中国长期不发展轿车工业的情况下,国内各方面把它当作轿车的替代品使用,甚至被定位县团级干部配车。从某种程度上,它比轿车更加适合当时的国情。它价格低廉、坚固耐用,特别适合边疆、山区、农村等道路条件差的地区使用。
1958年12月25日,我国第一辆国产坦克试制成功。储备资料。
1959年10月1日,我国自行制造的59式坦克首次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一天的同一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国营617厂的职工们也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天安门阅兵的盛况。当他们听到了自己亲手制造的坦克编队顺利通过天安门时,大家不禁感慨万千。在地面部队里坦克是主要的武器装备,它衡量着陆军的发展水平。
而这以前部队都是苏式坦克,毛主席因此指示工厂“克服一切困难,用自己制造的坦克装备我们的子弟兵。”从十年大庆到现在,我军装甲兵基本上形成了符合现代化战争需要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装甲兵武器体系。它已跻身世界前列,发展成一支虎虎生风的精锐之师,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现在,我国已有轻型、中型、重型坦克、水路坦克、架桥坦克、扫雷坦克等。
62式轻型坦克(中国)
62式轻型坦克(中国),LIGHT TANK T-62(MADE IN CHINA)、该坦克于1958年研制,1962年设计定型,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它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迂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该坦克的改进型为62-1式轻型坦克,变型车有79式轻型坦克抢救车和82式军用快速推土机,均已生产和装备使用。
乘员:4人、战斗全重:21000kg、单位功率:15kW/t、公路最大速度:60km/h\公路最大行程:450km、涉水深:1.3m、爬坡度:70%、攀垂直墙高:0.7m、越壕宽:2.5m、电气系统电压::24V、发动机电压/功率/型号:24V/3kW/ZFC3000、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型号:4个/24V/280Ah/65式。
生产公司: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发动机型号:12150L-3、发动机类型:4冲程12V水冷直喷式柴油机、功率/转速:316kW/1800r/min、主要武器口径/型号/类型:85mm/62-85Tc/坦克炮、并列武器口径/类型/数量:7.62mm/机枪/2挺、防空武器口径/型号/类型/数量:12.7mm/59式/机枪/1挺、主炮弹:47发、并列机枪弹:2000发、高射机枪弹:500发、炮塔驱动方式:电动和手动、炮塔旋转范围:360°、火炮俯仰范围:-5°~+20°火炮最大俯仰速度:10°/s、炮塔最大回转速度:10°/s、灭火系统:半自动 。
70式130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70式130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在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上安装70式130毫米火箭炮而成。乘员6,*履带划水水上速度每小时5,2千米。19射管,弹药射程同63式。行军战斗转换时间为2分钟。 小部分70式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 战斗全重13.4吨,最大时速55千米,最大射程10115米,战斗射速(一次发射)19发/9.5-11.5秒。
74式火箭布雷车(中国)
74式火箭布雷车(中国),POCKET MINE-LAYER T74,弹径:284毫米、弹长:2470毫米、弹重:127千克、发射轨长:4000毫米、高低角:7-48度、方向角:90/45度(左/右) 、射速:5发/15秒、全重:6954千克(不包括射手和弹);8780千克(包括射手和弹)、行驶速度:12-14千米/小时行驶状态尺寸:6440*2270*2930米、1974式火箭布雷车是我国第一种火箭布雷系统,是利用前苏联的BM-13型火、箭炮改制而成,于1975年设计定型。
该系统采用CA-30型6*6越野车为载具。该车一次可发射5发布雷弹,在发射轨下方另有5发备弹。该系统有74式和83式两种布雷弹:74式布雷弹装10枚72式塑料反坦克地雷,最大射程1500米,4台布雷车一次可构筑400*400米的反坦克雷场;83式布雷弹装10枚72式塑料反坦克地雷,最大射程3500米,一次可构筑成700*500米的反坦克雷场。
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中国)
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中国) 主要武器为1挺12.7毫米机枪。 战斗全重12.8吨,最大时速60千米,可运载步兵13人或物资1.5吨。主要用于输送步兵和物资器材,也可遂行侦察,警戒等任务。
63式水陆坦克(中国)
63式水陆坦克(中国) AMPHIBIOUS TANK T-63,该坦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坦克,1958年10月开始设计,1959年3月和6月先后试制出2辆样车。在对样车进行试验修改和改的基础上,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部队试用。越战和1971印巴战争中使用过。中国约有800辆,朝鲜,越南,巴基斯坦,苏丹均有装备。 战斗全重18.5吨,水上最大时速12千米,装有85毫米线膛炮一门,最大射程12800米。
75式105毫米自行无坐力炮(中国)
75式105毫米自行无坐力炮(中国) ,105mm T-75 SELF-PROPELLED RECOILLESS GUN,75式105毫米自行无坐力炮于70年代中期装备中国陆军炮兵部队,主要用于击毁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和火器,以及杀伤暴露的有生力量。火炮全重245公斤,由BJ212型越野吉普车载运机构,既能在车上进行直瞄、间瞄射击,也能搬至地面进行射击。配有破甲弹和榴弹。直射距离580米,有效射程1020米,破甲厚度355毫米,最大射程达7342米。目前,发达国家军队已不再装备无坐力炮,但第三世界国家仍在使用。
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EQ240
(EQ240又称25Y)
(1975年7月1日,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EQ240生产能力胜利建成)
在1952年底,一汽建设方案确定之后,毛泽东主席就做出了“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但是由于先后遇上“反冒进”、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二汽的建设经历了“三上三下”。
1967年,国家要求加快建设二汽,生产军用2.0吨越野车和3.5吨卡车。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来自一汽、南汽、北汽的优秀人才汇聚二汽,支援建设。尤其是一汽,拿出了自己全厂1/3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形成了二汽的骨干力量。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一机部副部长饶斌、全国政协常委陈清泰等领导同志,都是在1970年前后投身到二汽建设的大潮中来。
EQ240仅生产了8辆样车,试验两轮就轻率地定型,导致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几百处之多,如漏油、漏水、漏气,驾驶室开裂、噪音大等,经常开在半路熄火,“25歪”的外号也由此而来。
早期的EQ240还闹过一个笑话。“1970年10月1日,240送到武汉参加建国20周年纪念游行,因为是拼凑起来的车,对质量谁也不放心,于是厂里派了200多各个工种的工人,带上修理工具,躲在主席台后面蹲了几个小时,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直到汽车顺利通过主席台,大家的心才放下来。”二汽第一任总工程师陈祖涛这样回忆那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
1971年6月10日,二汽第一条汽车总装配线——两吨半越野车EQ240总装配线竣工;20天后的7月1日,装配线完成调试并试车成功。从此,二汽告别了“芦席棚里组装汽车”的历史。
70年代初期研制的6×6型SX250、JN252和CQ261越野汽车,并于70年代后期陆续生产装备部队。初步扭转了重型武器牵引车不相匹配,小车拉大炮的状况。1974年,第2汽车制造厂建成EQ240汽车生产线,并生产出3.5t级EQ245越野汽车。到1980年,国产第1代军用轮式车辆的6种基本车型(0.5t级4×4型BJ212、1t级4×4型NJ230、2.5t级6×6型CA30、3.5t级6×6型EQ245、5t级6×6型SX250、7t级6×6型JN252和CQ261)全部投产。
为了实现军车国产系列化方案,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每年为军队生产补充万余辆汽车,到1980年,全军车辆装备中,国产汽车的比例上升到90%以上。在此期间,海、陆、空军的车辆的装备有了很大改善,炮兵、工程、通信、防化兵部队基本实现了摩托化;步兵改装两个摩托化军,步兵团开始装备汽车,淘汰了部分马车。进入80年代,军队车辆开始更新换代,陆续替换苏式车辆和60年代初装备的旧式国产汽车。
随着6种军用汽车陆续投产,总后勤部于70年代初开始专家和科研机构应用国产军用基型车底盘,研制改装通用特种车和专用配套车,解决了各军兵种所需的特种车辆装备需求。到1985年,全军经改装的国产通用特种车和专用配套车已占装备车辆总数的24%,其中仅海军、空军、炮兵、坦克、通信、雷达、工程、防化、导弹等军兵种的专用配套车,就占全军装备总车数的15.48%,而空军装备的通用特种车和专用配套车,已占其总车数的52%。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曾研制出一种具有较高性能的50t级10×10型样车,该车具有如下特点:大功率、全轮转向、油气弹簧独立悬挂、长轴距、平头前置低驾驶室、具有一定越野性能。试验样车从方案设计至出样车,共花了7年左右的时间。
备注:本文为转载内容,目的为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文中内容并不代表卡车之家观点。
11年上半年业务量15.8亿件 同比增52.8%
2011年上半年,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782.7亿元,同比增长23.7%;业务总量累计完... 2011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