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帅气的卡友很累,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
前一阵子,和商用车企业的几位高层人士小酌时,有人提出了一个貌似很单纯的问题:我国的中重卡产品究竟要往哪里发展?在座的都是行业中的资深专家,期间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是“高效、安全、环保、节能”这种世界重卡主流运营价值体系是不会变的,六十年来我国中重卡市场主流产品的变迁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黄河JN150型载货汽车
● 草莽时代(1960-1984)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济南汽车制造厂研制成功“黄河”JN150型八吨载货汽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重型卡车的历史。后来我国又在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宝鸡市组建了两个重卡生产基地,也就是中汽重庆分公司(下设六厂一所)和陕西汽车制造厂。其中中汽重庆汽车分公司负责法国贝利埃重型汽车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陕西汽车制造厂则是在济汽、南汽、杭州汽车发动机厂、长春汽车研究所和北京齿轮厂的支援下进行自主研发。除此之外,第一拖拉机厂根据上级的部署,通过仿制法国贝利埃GBC重型汽车和捷克斯洛伐克风冷发动机,进行重型卡车的研制。北京新都暖气机械厂南迁至河北邢台,组建了河北长征汽车制造厂,主要是仿制捷克斯洛伐克太脱拉重型卡车。
在此期间,济南汽车制造厂的主要产品是,“黄河”JN150型八吨载货汽车和“黄河”JN151型八吨载货汽车,二者的不同在于:“黄河”JN150使用的是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东风”6135型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黄河”JN151使用的是杭州汽车发动机厂生产的“鼎”牌6120Q型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东风”6135型发动机的排气量为12升,最大输出功率210马力;“鼎”牌6120Q型发动机排气量为10升,最大输出功率为160马力。由于前者的性能比后者要优秀,所以“黄河”JN150的销量要远大于“黄河”JN151,这种局面也促使杭发进一步研制新产品。
红岩CQ261重型军用越野车
中汽重庆汽车分公司下属的四川汽车制造厂的主要产品是“红岩”CQ261重型军用越野车,其配套的发动机是中汽重庆汽车分公司下属的重庆汽车发动机厂根据法国贝利埃技术研制的6140水冷柴油发动机,其排气量为14升,最大功率为290马力。陕西汽车制造厂的主要产品是“延安”SX250重型军用越野车,其配套的发动机是杭发援建的6130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其排气量为12升,最大功率为210马力,这种发动机是杭发在6120型柴油发动机之后最新研制的产品。第一拖拉机厂665车间的主要产品是“东方红”LT665军民两用重型汽车,其配套的发动机是一拖根据捷克斯洛伐克太脱拉风冷发动机仿制成功的V型八缸风冷柴油发动机,编号为8120F,其排气量为13升,最大功率为210马力。长征汽车制造厂产品主要是以SKD捷克斯洛伐克太脱拉为主,后来开始采用华柴道依茨BF8L413F风冷柴油发动机,其排气量为13升,最大功率为256马力。
由此不难看出在我国重卡行业发展的前二十五年中,主流的重型卡车产品都是采用12-14升柴油发动机,10升的柴油机的重型卡车市场份额很小。这是因为在此期间我国的重型卡车产品都是引进或者仿制于欧洲主流重型卡车厂家,也继承了欧洲大陆重型卡车产品“大排量、大马力”的特点。
● 竖子成名(1985-200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的中重卡产业出现了“三线并行”的现象,一、以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四川汽车制造总厂和陕西汽车制造总厂为主的国内重卡企业开始依托国内资源研制第二代重型卡车产品。在借鉴罗马尼亚“罗曼” R215重型卡车部分技术之后,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于1984年7月上旬研制成功“黄河”JN162型重卡,四川汽车制造总厂于1984年7月中旬研制成功“红岩”CQ30290型重卡。同时,陕西汽车制造总厂则在SX250的基础上研制成功SX161型民用重卡。二、我国先后和罗马尼亚“罗曼”、捷克斯洛伐克“太脱拉”以及奥地利“斯太尔”等三家企业签订了重型卡车技术转让协议。其中,斯太尔项目是由中汽总公司牵头,中国重汽工业联营公司落实,济汽、川汽和陕汽负责总装,WD615系列发动机 由潍坊柴油机厂和杭州汽车发动机厂进行生产。三、一汽解放和东风汽车先后完成了第二代四吨中型卡车的研制之后,开始寻求引进国外先进的中型卡车技术,并且开始研制配套于第二代四吨中型卡车产品的柴油发动机(此前该级别车型主要使用汽油发动机)。
黄河JN162型重卡
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生产的“黄河”JN162型重卡,配套的发动机是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在老式6130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的X6130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排气量为12升,最大输出功率为210马力。相比较早期的杭发“鼎”牌6130发动机,X6130的整机性能更好,唯一遗憾的是:该发动机单位功率没有提升。“红岩”CQ30290型重卡才用的是改进的重发6140柴油发动机,值得注意的是老式的6140发动机是一款多燃料发动机,油耗大、故障率高。新的6140柴油发动机主体结构并没有变,仍然是14升的排气量,290马力的最大功率。陕西汽车制造总厂生产的“延安”SX161型民用重卡依然是采用的老式SX6130柴油发动机,排气量和最大功率与杭发X6130一致,但是其质量和稳定性稍逊于后者。正是因为杭发X6135的优秀品质,也让四川汽车制造总厂基于这种发动机,开发出另外一个畅销的车型:CQ18210型重型卡车,当然也是因为X6135备受市场青睐让杭发在斯太尔发动机项目上轻慢了许多。
八十年代中期,为了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国家鼓励中轻卡产品放弃汽油发动机,改用效率更高的柴油发动机。在一汽集团的领导下,长春汽车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无锡柴油机厂和大连柴油机厂共同研制成功CA6105型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而东风汽车公司则先后研制成功EQ6105型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与此同时,玉林柴油机厂将老式6105农用柴油机技术升级,研制成功YC6105Q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这三大系列6105发动机虽然活塞行程有所不同,基本上排气量6-7升之间,最大输出功率在120-170马力之间。与此同时,东风汽车引进美国康明斯B系列柴油发动机,其中6BT发动机排气量为6升,最大功率为160-180马力。不经意间传统的中型卡车柴油机企业羽翼渐丰,借助我国新一轮经济改革开放的热潮,掀起了一股“大中卡时代”。
东风EQ153系列中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邓小平年巡讲话的“解放思想”,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以日本日产中卡技术为基础,匹配康明斯6BT发动机、玉柴YC6105Q发动机和东风6105发动机的“东风”EQ153系列中卡,以日本三菱T185驾驶室、匹配大柴、锡柴6105发动机、6108发动机的“解放”EQ151系列中卡,成为个体运输、民营物流的首选。因为相比较斯太尔、太脱拉、北方奔驰等国产新一代重卡,而言“东风”EQ153和EQ151系列中卡价格更便宜,并且乘坐舒适性较之“黄河”JN162、“延安”SX161和“红岩”CQ18210更好。重卡市场的空前繁荣,让诸多重卡和轻卡企业无不垂涎三尺,以至于中国重汽这样的“大佬”也忙于打报告准备进军中卡市场。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重卡企业与其配套的重型发动机企业日渐边缘化,重庆汽车发动机厂和美国康明斯合资,名噪一时的CQ6140发动机逐渐退出市场;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在吃光X6130的老本后,才发现斯太尔WD615发动机在中国市场销量一直不见起色,于是在其基础上研制起了WD415发动机,意图到中卡发动机市场上去分一杯羹。历史悠久一度光芒四射的上海柴油机厂则在6135柴油机彻底沉沦之后,才想起问一下“路在何方”,一方面发展和日本日野合资生产P11C发动机,一方面进军中卡发动机配套市场。潍坊柴油机厂则苦苦依靠其传统的船用发动机业务捱日子,进而和德国道依茨合资生产7升排量的226B柴油发动机,以谋图中卡配套的“大饼”。好在潍柴并没有在迷茫中放弃,趁着斯太尔被德国曼恩集团兼并之际,勒紧裤腰带从奥地利人手里捡来了两块宝贝:斯太尔的铸造生产线和WD618型12升柴油发动机技术。不经意间为潍柴的腾飞谋取到了福祉!斯太尔WD615发动机
然而,传统的中卡整车企业和传统的中等排量发动机供应商,并没有给上柴、杭发、潍柴机会,锡柴、大柴、玉柴、东风康明斯等企业蓄势上攻,从6-7升柴油机领域进入了8-9升柴油机领域,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卡“加大发动机马力、加重后桥、加厚大梁”演变成为“中重卡”的热潮不期而至。玉柴集团从巴西买来了福特6112柴油发动机生产线,东风康明斯合资后又引进了C系列和L系列发动机 ,锡柴自主研发成功“奥威”柴油发动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面对98年长江洪灾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威胁,我国政府启动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的政策,“中重卡产品”成了市场的绝对主流。除了传统的一汽解放和东风汽车之外,北汽福田和江苏春兰也加入到“中重卡”阵营中来。而此时的“重卡阵营”的主机厂和发动机配套企业则进入了频临破产的边缘,原中国重汽集团被迫重组。有一句话说: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他也会打开另一扇门。
● 拨乱返正(2001-2010)
毕竟中卡与重卡的区别不是“加大发动机马力、加重后桥、加厚大梁”那么简单,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远距离干线重载物流面前,“中重卡”产品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原中国重汽集团重组后,新生的中国重汽、重庆重汽和陕汽集团迅速整理内部资源,将有些陈旧的斯太尔产品线进行技术升级,分别研制出“斯太尔王”、“新大康”和“奥龙”等三个产品。这些装备WD615型排气量为10升柴油发动机的产品,一上市就在重载物流彰显出其深厚的底蕴和超然的优势,让“先天不足、后天恶补”的中重卡产品“西北王”、“运煤王”相形见拙。以10升为代表的大排量发动机终于又迎来了它的春天,只是过去的这个冬季有些漫长:十五年。
中国重汽HOWO重卡
眼瞧着济汽、川汽和陕汽曾经几何痛苦的老泪纵横,换个名头变成中国重汽、重庆重汽和陕汽集团之后,就能把自己打得满地拾牙,让人如何甘心?在痛定思痛之后,在“中重卡时代”封侯拜相的一汽解放、东风汽车和北汽福田,做出了两手准备:一、升级老式重卡和中重卡产品的技术水准,比如一汽大连柴油机厂引进了德国道依茨2012和2013两大系列柴油发动机,东风汽车引进了康明斯ISDe和ISLe两大系列发动机,北汽福田间接入股天津铂金斯动力公司,组建雷沃动力。二、充分利用斯太尔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发新车型,一汽解放开发出J5系列产品,东风柳汽开发出“龙卡”系列产品,北汽福田开发出“雄狮”和“奇兵”等。面对传统中重卡企业的挑战,传统的重卡企业三强再次整合斯太尔资源,分别利用WD615发动机升级之后的产品分别研制成功HOWO、“金刚”和F2000等产品。这一次产品的升级换代让WD615发动机这一个排气量只有10升的发动机将潜力发挥到了极致。
中重卡市场的下滑趋势,标准重卡产品的空前繁荣,让许多“外行”也加入到重卡的阵营之中,这其中包含传统的轻卡企业南汽集团和江淮汽车,也有华菱汽车这样的改装车企业。当然也有企业借机涅槃重生,那就是北方奔驰和重庆铁马。在曲高寡和了十五年之后,兵工旗下的两大重卡企业合二为一,组建了北奔重汽。北奔重汽意识到斯太尔资源之于中国市场的价值之后,放下“奔驰技术嫡传弟子”的身段,依托潍柴WD615和法士特变速器,开发出北奔C型车,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经过一汽解放、东风汽车、北汽福田、东风柳汽、华菱汽车这些传统中卡企业,研制的“中重卡产品”和中国重汽、重庆红岩、陕汽集团、北奔重汽的标准重卡的“二次交锋”之后。传统中卡企业认识到再好的中重卡产品没法真正和标准重卡相抗衡,不研制标准重卡就等于自取死路。而2004年开始的治理超载超限的行动,更是把中重卡产品推向深渊。10升排量以上的柴油发动机,以其深厚的动力冗余和稳定的性能受到各家企业的重视。
是该为此前的远见感到光荣的时候了,条顿民族在冶金工艺上的造诣,总是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些名字:克虏伯、莱茵金属、曼恩,当然还有斯太尔。在迷茫的时候,老一辈的潍柴人从奥地利拆回了320套设备也拆回来一个潍柴的未来,经过十几年的消化吸收,凭着完全条顿化的生产线,加上后辈潍柴人的决绝欲望,WD615成了中国重卡的标准动力。以至于在后来一汽解放和东风汽车两大卡车枭雄,打造自己的重卡配套体系的时候,不约而同的将11升发动机和13升发动机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一定要避开强大的WD615型10升柴油发动机,还有潍柴人未曾示人的底牌——WD618型12升柴油发动机。
陕汽德龙F2000重卡
较量无处不在!就在HOWO、“金刚”和F2000畅销的喜报,还没有在中国重汽、重庆红岩和陕汽集团手里攥热的时候,竞争对手已经上路了。面对国家治理超载超限的政策,一汽解放、东风汽车、北汽福田、东风柳汽、华菱汽车等传统“中重卡”企业,不约而同的去开发标准的重卡平台。这就是J6、天龙、欧曼9、霸龙507和星凯马,这些产品共同的特征就在于不再把自己的平台限制于10升级柴油发动机,这些技术平台还为搭载11、12和13升排量的发动机留出了足够的结构冗余。毕竟随着客户的逐渐成熟,10升排量发动机一统天下的局面会变成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10、11、12、13、15升等平分市场份额的局面。传统的重卡生产企业:中国重汽、上汽依维柯红岩、陕汽集团和北奔重汽面对竞争对手的产品更新,也都不约而同的研制出新一代的重卡平台:中国重汽HOWO-A7,上汽依维柯红岩“杰狮”,陕重汽F3000和北奔重汽V3也都将12、13升排量的发动机作为自己技术平台的标准配置之一。
结束语
六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运营体系的变迁,自主品牌的中重卡产品经历了一个“由大排量到小排量,再由小排量到大排量”的轮回。眼下,在“节能减排”的主流价值观号召下,有“东部调整产业机构、西部进一步大开发”的背景,以排气量10升柴油发动机为配套主流的重卡产品已经有些力不从心,11和12升排气量的柴油发动机基于机械效率、动力冗余方面的优点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逐渐向欧美发达国家“高速、大排量”主流重卡产品靠拢。
2010年半年邮政收入632.6亿 同比增20%
2010年上半年,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632.6亿元,同比增长20%;业务总量累计完成929.5... 2010年0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