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
印象中第一次知道香港这个地方是在很小的时候看电视剧《霍元甲》,身边的大人说这是一个叫“香港”的地方拍的,那个地方很小但是很有钱。
稍大一点的时候,跟着父亲跑深圳,看到了很多香港漂亮硕大的货柜车(那时国内货柜车还很少),我好奇的问父亲:“为啥香港来的卡车轮子那么多,车头那么大,可以拉那么多东西?”
父亲说香港人比我们有钱可以买的起大卡车,我们没钱只能买的起小卡车,于是香港人有钱车漂亮的印象就在我的心底种下了。
很长一段时间香港的货运都比大陆发达,香港卡车司机的收入待遇都好过大陆的同行,但是时过境迁很多事情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比如中港车司机(往返香港与大陆的香港卡车司机)的境遇就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确切的说第一次见到香港的货柜车是在1997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了文章开头我与父亲的对话,父亲那个时候开的三菱扶桑T850是我们当地数一数二的大货车了。
但是和来自香港的斯堪尼亚、沃尔沃、曼恩等欧洲车比起来,无论是大小还是做工都要逊色不少。看着神气的港车司机,父亲那辈的司机都心生羡慕,有机会就去和港车司机交流,一边是湖南塑料普通话一边是港普,想想画面还是很喜感。
以1997年为例中港车司机年平均收入大概在36万港币左右,按当时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是38万,随便一个中港车司机来大陆都是“巨富”。
一个中港车司机的收入不单可以在香港养活一家人,还能在大陆再养一个家,这也直接催生了深圳及东莞的多个“二奶村”的出现。那是属于中港车司机的辉煌过往,那些中港车司机一天跑一趟就足以维持生计,其人数也达到了2万的历史高点。
中港车司机生存环境在进入新千年之后开始发生改变,随着大陆诸多口岸的开放已经大型港口的建成投入使用,香港作为大陆对外贸易的中转港作用开始下降,中港车司机伴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收入及待遇开始走下坡路。
如今中港车司机的年平均收入下降到了24万港币左右,按时下的汇率折合人民币是21万,收入的下降还伴随着工作时长的增加,一个中港车司机需要一天工作12-14个小时,香港大陆跑三个来回才能维持这样的收入。
很多中港车司机一个月就和家人见2-3次面,平时都在路上或者公司。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的增加,催生了中港车司机疲劳驾驶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有些中港车司机甚至通过吃生大蒜来提神,最近几年震惊香港的重大交通事故很多就是中港车司机疲劳驾驶造成的。
工作环境的恶化对中港车司机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职业病随之而来,因为饮食不规律,胃病糖尿病等在中港车司机群体里面很常见。
更为致命的是,因为收入的降低,工作强度的增加,如今很多香港青年都不愿意从事中港车司机这一行当,从业者老龄化严重,甚至还有年近7旬的老司机在路上跑。
物流企业因为行业不景气,要控制人力成本,不愿提高中港车司机的薪资待遇,很多从事中港车司机多年的从业者,年龄增大没法转行,加之生存压力也只能接受,这样企业出不起工价,老司机被迫硬抗。
恶性循环之下让中港车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危机。虽然也有香港的议员提案给卡车司机限制工作时长增加薪资待遇,但目前仍旧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现。
香港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机遇成为东方的明珠,很多中港车司机他们或许学历不高,但是勤劳肯干,乘着大陆经济腾飞的东风,在连通香港与大陆的路途中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他们将青春与热情都献给了运输事业,只是一如他们的衰老一样,很多事物发展无法逆转,行业的衰败,竞争的加剧都在恶化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曾经是受益者,现在是受困者。
年轻一些的中港车司机很多都转行开搅拌车或者的士,从业者老龄化,年轻人不愿进入,很多中港车司机都叹息这一行是没有未来的行业。
截止到2018年香港人均GDP已经不足大陆人均GDP的五倍,大陆经济的崛起凸显着香港经济的相对衰落,中港车司机的境遇是这一大势转变下的缩影。
无论是出于感情还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坚忍,很多中港车司机还是继续奔波在香港与大陆之间,他们感叹着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在叹息自身收入下降,与过去相比留下的只要落寞。
物流业的兴衰与大环境息息相关,中港车司机的辉煌与落寞都与之相关。他们如今面对的困顿与迷茫国内的卡车司机也同样在面对。
国内卡车司机在供不应求的年代也曾有过辉煌,却在不断涌入的同行的激烈竞争中恶化了自身的生存环境。
身处货运行业的司机们,是继续接受煎熬还是趁着尚有机会上岸改行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一位年长的中港车司机感叹:“生活已经没得选,只能做到老,做到退。”这声感叹或许也是一种忠告。(文/卡家号:小K)
专属定制 江淮格尔发50辆港口车型交付
宁波注册集卡运输企业有1449家,注册集装箱运输车辆有20104辆.作为港口宁波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北仑,集卡企业为1063家,已成为港口运输重要物流枢纽... 2019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