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原创】近期,某车帝进行了一项引人深思的测试——多款乘用车(包括轿车及SUV)在时速56公里下进行副驾侧30%偏置碰撞卡车车尾的试验。
测试结果令人震惊:绝大多数乘用车在碰撞中A柱被撞断,甚至车顶被削去,前排座椅上的假人头部遭受重创。这一惨烈的画面无疑引发了公众对乘用车安全性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卡车行业的从业者,我更为关注的是卡车后防护装置在这场测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实际道路安全中的重要性。
这场测试,与其说是对乘用车追尾能力的检验,不如视为对卡车后防护杠的一次严峻考验。在测试中,每一次碰撞都导致卡车后防护杠直接折断,乘用车因此失去了最后的屏障,直接撞击到卡车车身,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不禁让人思考:在真实道路环境中,卡车的后防护装置究竟能否为其他道路使用者提供足够的保护?
问题剖析:防护装置现状与监管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测试参考了国际知名的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卡车钻撞测试”的设计思路,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IIHS的测试更注重于通过同一型号的乘用车分别撞击不同卡车的防护装置,以评估不同卡车防护装置对碰撞安全性的影响。而此次测试则直接揭示了乘用车在追尾卡车时可能面临的极端危险。
乘用车追尾卡车的事故致死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追尾事故,且占比高达全部追尾事故的46%。这一数据无疑凸显了卡车车尾及车侧防护装置的重要性。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即使在碰撞测试中,卡车及其防护装置均符合国家标准,但路面上实际运营的卡车的防护装置状况却参差不齐。
根据GB11567-2017《汽车及挂车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要求》的标准,卡车侧面及后面的防护装置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意外损坏、改型等因素,许多原本合规的卡车防护装置变得不合规。例如,为了追求轻量化,部分车辆将原本符合技术标准的防护杠改为更薄、更轻的款式;而一些工程车为了方便进出工地,则擅自调整防护杠的高度或将其改为可活动结构。
这些不合规的改动不仅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更对道路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部分驾驶员安全意识薄弱,对防护装置的改装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认为这只是小事一桩。然而,一旦事故发生,这些不合规的防护装置将成为致命的“杀手”。
此外,相关部门对车辆的监管力度也值得反思。在某些地区,车辆上牌时的检查流于形式,只要车上能有一个“能发出ABS通电后自检声音的装置”,就能顺利通过检查。这种监管不严的现象无疑为不合规车辆上路提供了可乘之机。
应对策略:加强防护与主动安全并重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道路安全。
首先,从车辆技术参数入手,加强乘用车和卡车结构件的强度标准管理,确保所有车辆都符合国家标准,杜绝偷工减料的现象。
同时,国家应根据不同场景下的车型定制不同技术标准的防护装置,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降低事故发生后人员伤亡的概率。
其次,我们应更多地采用主动安全技术来提高乘用车的安全性。
通过先进的主动安全配置来预防乘用车追尾事故的发生,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例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追尾事故的发生。
最后,作为道路使用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交通规则,保持敬畏之心。乘用车驾驶员应远离大货车行驶,以减少追尾事故的风险;而卡车驾驶员则应确保车辆防护装置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以降低事故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语:
乘用车追尾大卡车是一场不公平的碰撞,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技术规范、实施标准、监管力度等多方面的努力来降低这类事故的风险。只有当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才能为道路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让每一个道路使用者都能平安出行。(文/图 霍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