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来卡车之家App
及时获取
最新卡车资讯
你好, 网站地图
卡车之家,商用车互动服务平台 全国
选择地区
全国 北京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广东 上海 四川 重庆 山西
扫码下载APP

微信扫一扫下载详情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详情

轻卡 重卡 微车 牵引车 载货车 自卸车 皮卡 挂车 专用车 总成/配件 电动车
卡车之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养车用车 > 驾驶技巧

行车路上安全第一 谈谈防御性驾驶技术

卡车之家
故里

做一个帅气的卡友很累,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

●  防御性驾驶基本概念

    防御性驾驶的核心是“预防措施”。防御性驾驶技术是将相关的驾驶技能和驾驶习惯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一套简单明了、科学系统的安全驾驶体系,它能帮助驾驶员更清楚地了解人类的“生理缺陷”;更全面地观察并了解驾驶环境;更准确地预测不确定的潜在的危险因素;更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交通事故。

    无论你在哪里驾驶,也无论你驾驶何种车辆,这些因素都将永远存在。当驾驶员掌握了如何有效、及时地观察、预测和行动,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和安全理念时,就可以防止在复杂多变的驾驶环境中发生交通事故。训练驾驶员“更加集中注意力,尽量早地识别并进行有意识地决策,准确而又迅速的动作”是防御性驾驶培训的目标。

    一、防御性驾驶定义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预见”由其他驾驶员、行人、不良气候或路况而引发的危险,并能及时地采取必要、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这种可避免危险发生的驾驶方式即为防御性驾驶技术。

    二、防御性驾驶的两个目标

    首先自己在驾驶时不犯错误,确保自己的车辆不引起主动性交通事故;

    其次,在别人犯错误时,不会将自己牵涉其中,即确保不出现被动性交通事故。

    三、“防御性驾驶技术”与“驾驶技术”的本质区别

行车路上安全第一 谈谈防御性驾驶技术

    四、驾驶时测量距离的新方法

    1、与驾驶有关的三个物理量:时间、速度、距离
    距离=速度*时间

    2、时间一定,速度越快距离就越长。
    时间=距离/速度

    3、距离一定,速度越快时间就越短。
    速度=距离/时间

    4、距离一定,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习惯用目测距离的方法不太准确,缺点一、对距离的估计误差很大,缺点二、记忆的数据量大,缺点三、需要计算、分散精力。

    5、让我们换一种方式,以时间为计量单位。数秒方法:一千零几,练习数秒。

    6、注意事项:
    要在路面情况良好车辆少不繁忙的路段:参照物固定不动,车速恒定,数秒频率恒定情况下练习,不可过分集中在数秒上而忽视其他。

    五、防御性驾驶的三个步骤:

    观察→决策→行动,缺一不可。

    观察要用眼睛。
    决策要用大脑。
    行动要用手脚顺序不能颠倒。

    六、防御性驾驶的四大要素

    宽阔的视野、足够的空间=时间加上有效地沟通

    七、交通事故的原因分类

    1、人为错误:如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85%
    2、机械缺陷:如刹车失灵10%
    3、环境不可抗因素:如桥梁突然性坍塌、山体滑坡5%,只要克服了95%的因素,事故就会降低到最小。

    4、八大人为错误:缺乏自我珍重,缺乏行动时间,缺乏自我调节,缺乏逃生空间,缺乏全局观念,缺乏足够沟通,缺乏随机应变,缺乏必要培训。

●  人的“生理缺陷”

    一、眼睛

    我们人类的眼睛先天就有视觉上的不足,为步行而进化,人的眼睛尚不适应机动车辆行驶速度。

    视觉分类:

    1、边缘视觉:180度,检测物体的存在。驾驶时用边缘视觉感觉物体或现象的存在,即预警系统。
    2、中心视觉:3度,辨明物体的特征。用来辨别是否危险,即辨别系统。长时间使用中心视觉观察某一物体就会产生“凝视”,从而导致“盲视”,也就会失去部分边缘视觉,称之为“生理盲区”。

    驾驶时“凝视”的诱发因素:如“抓眼球”的场景;“令人迷茫”的场景;遇红灯停车时;有趣的场景;驾驶环境太宽松时;疲劳时等等。所以眼睛在不同的背景下,会对物体产生“错觉”和“幻觉”。根据错误的信息必会做出错误决策。

    二、大脑

    大脑的作用是用来储存信息、分析信息、做出决策的。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新信息会替代旧信息而信息停留在人的大脑里的时间确很短暂。

    1、储存信息:容量有限,信息停留时间短。
    2、分析信息:只能分析有限的信息,有速度限制,做出决策需要时间。

    3、决策的种类:可分为有意识决策和无意识决策两种,有意识决策是经过大脑缜密思维做出的决策,而无意识决策是未经过思维,本能的、下意识的。有意识做出的决策为高质量的决策,无意识做出决策为低质量的决策。

    4、决策的效率:取决于信息质量和大脑运转速度,高效率的决策;信息质量高、大脑运转快。低效率的决策;信息质量低、大脑运转慢。人的大脑容量运转速度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大脑的决策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和决策所需要的时间。

    三、手脚

    手脚的作用是讲大脑的决策转变为行动是执行机构。特点是正确动作来自于大脑准确的决策高质量信息和适当的大脑运转速度,信息从大脑传递到手脚需要一定的时间,手脚动作的准确性,受来自大脑的决策所控制,决策从大脑传递到手脚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接受“命令”到完成动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  三层空间驾驶法

    是将相关的驾驶技能和驾驶习惯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一套简单明了、科学系统的安全驾驶体系,它能帮助驾驶员更清楚地了解人类的“生理缺陷”;更全面地观察并了解驾驶环境;更准确地预测不确定的潜在的危险因素;更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交通事故。无论你在哪里驾驶,也无论你驾驶何种车辆,这些因素都将永远存在。

    当驾驶员掌握了如何有效、及时地观察、预测和行动,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和安全理念时,就可以防止在复杂多变的驾驶环境中发生交通事故。训练驾驶员“更加集中注意力,尽量早地识别并进行有意识地决策,准确而又迅速的动作”。

    三层空间驾驶法是将驾驶时车辆所处的环境分为三个同心的空间:我们把外层空间称作为“观察空间”,把中层空间称作为“决策空间”,把内层空间称作为“行动空间”。以此来研究安全驾驶车辆的技巧和行为习惯,非常直观且易记忆,便于驾驶员理解和掌握。

    一、驾驶员类型

    分为攻击型、防御性(安全型)、平庸型(新手)三种。据调查,国外驾驶员类型分布是,攻击型10%、防御型80%、平庸型10%。而国内驾驶员类型分布是,攻击型60%、防御型10%、平庸型30%。攻击型驾驶员的特点是,车速快,横冲直撞,频繁变道抢道,刹车次数多。防御型驾驶员的特点是、遵章守法,快慢适当。平庸型驾驶员的特点是,该走不走,该停停不住,行车无规律。

    二、外层空间

    视觉引导时间的定义: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能看到的前方最远距离与当前的驾驶速度之比,即车辆自当前速度到达最远能看到的物体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中等水平的驾驶员的视觉引导时间为3—6秒。

    1、获得15秒视觉引导时间技巧:

    技巧一:眼向高处看,“坐的高”不等于“看得远”,看的高才能看得远;
    技巧二:应用雷达的工作原理;
    技巧三:对左右二侧的外层空间,应该使用边缘视觉;
    技巧四:学会忽略较为次要或不重要的一侧;
    技巧五:后方的外层空间通过后视镜来观察。

    2、作用:观察空间—识别风险源

    (1)观察并区别出前方道路上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
    (2)注意前方信号灯的变化情况(2-3个信号灯),调整车速以免停车;
    (3)观察并找出前方阻力最小车道;视野最好;危险最小;速度最快;符合法规。
    (4)前方的悬挂物体,交通指示牌,隧道高度,桥梁承重等信息注意观察;
    (5)夜间行驶时,目光应尽量观察车灯光覆盖以外的地方。
    (6)注意观察交通标志

    3、疑问:在某些条件下,如上坡,弯道,山间公路,城市街道,或是下雨,浓雾等不良路况和气候下,是没法达到了15秒视觉引导时间的,怎么办呢?降低你的车速,直至能达到高潮15秒;如仍不能,那就只能耗费数倍的精力,小心翼翼地前行,并重点关注中层空间。

    三、中层空间

    1、中层空间决策的时间和频率:

    每行驶一公里的路程,驾驶员的大脑要做80个决定。

    (1)车速为60公里/小时:80/60秒每公里=1.3个决定/秒或允许大脑做一个决定的时间为0.75秒
    (2)若车速为90公里/小时,则:2个决定/秒或允许大脑做一个决定的时间为0.5秒
    (3)车速>90km/hr时,决策时间<0.5秒。车速越快驾驶员决策的时间越少,所以要更早地预见并作出决策,要么加速大脑的运转,仓促收集信息,草率作出决策,其结果是大脑高负荷运转,极易疲劳;仓促间会遗漏关键信息,从而做出低质量的甚至错误的决策。

    2、中层空间范围定义的原则:

    (1)每秒钟做一个决定的频率会使人感觉轻松自如,不会产生紧张和疲劳的感觉;
    (2)决策做出以后需要一个时间间隔去确认其他部位(如左,右,后),均无危险后才可能采取行动,故需有1-2秒的间隔较适宜;
    (3)4—8秒之间,是可供驾驶员决策的最佳时段,即不会过分紧张,手忙脚乱,又不会判断错误;
    (4)即便有某个错误的决策,驾驶员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纠正它而不至于造成危害。
    (5)三层空间驾驶法要求驾驶员必须5—8秒看一次后视镜。因为驾驶员要了解360度的信息源,正常情况下车后和两侧变化频率5—10秒,大脑需要连续的图像而信息留存时间为6秒。

    (6)沟通:有声、光、手势、眼神接触等等。声(喇叭)友好地提醒而非愤怒地警告,光(各种灯光)充分使用灯光沟通,尽早开启灯光(如转向,刹车等),手势是沟通结果不确定时使用手势,驾驶员要主动进行眼神接触。

    沟通的目的:让对方知道你的存在,领会你的意图,但不一定按你意图行动表明自己,知道对方的存在,愿意领会对方的意图达成一致后才行动。

    沟通的对象:进入你的前方的人或车,进入你的左右或后方的人,不要行驶在别人的盲区内。

    3、中层空间观察及决策技巧:

    技巧一:前方:利用中心视觉进行外层空间观察时的余光(边缘视觉),初步预测出中层空间内状况;用中心视觉仔细观察中层空间,并及时与对方沟通,以便做出决策。
    技巧二:左右及后方,5—8秒扫视重要一侧的后视镜,或二侧及内视镜。
    技巧三:在通过前方路口时,要左右左观察后才能通过。因为,通常情况下,危险来自左侧;过路口要求:提前左右左观察,主动沟通,过交叉路口中心后,才可提速。
    技巧四:眼神接触,若有可能,应主动与对方进行眼神接触并领会对方意图;注意,不可凝视超过2秒。
    技巧五:转弯:提前50米进入转弯车道,并开启转向灯,进入弯道前减档,(忌空挡或弯后减档),转弯半径合理。
技巧六:变道:正常变道先看后视镜,确认无危险,开转向灯(响3—5声),再看后视镜平缓变道进入。防止紧急变道。
    技巧七:刹车:先轻踏刹车以使刹车灯亮起,提示或警告后面的车你在减速,若需要在逐渐加重刹车力度,不让后车急刹车。

    4、作用:

    中层空间在图中用绿色表示,代表这个空间是一个“共享的空间”,因此同时又多个危险源存在;提前对所有处于中层空间的危险源制定对策,以防措手不及;主动沟通,让对方尽早知道你的存在并领会你的下一个动作;准确及时的做出正确决策,避免增加大脑的负担,消耗精力,造成疲劳。

    四、内层空间

    制动距离影响因素:包括车辆的制动性能,轮胎状况,路面状况,车辆的重量,车辆所载物体的形态与状态,驾驶员的反应速度,车辆行驶速度。

    “4秒规则”的理论基础

    人的反应速度为:看到危险至信息传递到大脑需0.5秒,大脑综合各类信息做出正确决策需要1秒,决策传递至四肢,指挥动作需要0.5秒,由于车辆行驶的惯性和刹车性能等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一般需要1-1.5秒才能成功避免危险,共计需要3.5秒时间,留下0.5秒的空间作为你的逃生空间,以备不测。

    1、跟车距离太近的危害:

    首先,遇到前方车辆紧急刹车是,由于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反应时间,常常造成追尾事故,这是一种常见的事故类型。
    其次,由于跟车太近而担心前方车辆的急刹车,故而驾驶员会不由自主地更多关注前方车辆的刹车灯,易造成凝视,从而忽略了左、右和后方的信息。
    第三,紧跟在一个大型车辆的后面,驾驶员的视线被挡,无法获取15秒的视觉引导时间,因此会丧失自己的“预警空间”,容易出现受惊吓甚至事故的情况。
    第四,紧跟在一辆车的后面,大脑必须加速运转,以获得足够的决策时间,因此极易出现疲劳。
    第五,太近发生交通事故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安全到达”比“按时到达”更重要。
    第六,易给前方驾驶员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引起对方愤怒。

    2、对策讨论:

    (1)前方如此大的空间,其他车辆会不时地插入,这样不是更危险吗?
    (2)而每插入一辆车,就不可能有4秒的空间了。
    (3)尤其在市区行车,如此大的空间,会受到其他驾驶员甚至是警察的指责,让我如何忍受?
    (4)针对上述情况,你的对策是什么?
    (5)大多数驾驶员的心态都是不让别人占便宜,失去了驾驶的安全性,失去了驾驶的主动性。可见这样做十分危险的,更何况作为一名有修养和道德的驾驶员,对那些你整天面对的非职业司机的不合理行为,作出某些让步也是应该的。

    3、正确的对策:

    (1)万一别人塞在你的前方,占据了你的逃生空间,你需要适当放慢一点车速来重新获得你的“三层空间”;
    (2)至于别人的指责,那只是一种误解和无知的表现,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三层空间驾驶法”。
    (3)牢记自己的使命,克服“从众心理”。

    4、内层空间营造技巧:

    技巧一,最容易控制的是前方空间,坚持做到15秒视觉引导时间,4秒或更长的跟车距离,有人夹塞时不气恼,不愤怒,继续按你的意图营造空间。
    技巧二,利用你在观察外层空间是寻找到的“阻力最小车道”,适当的时间变道进入。
    技巧三,尽量远离最危险区域,如一般公路上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群,尽量保持一侧的内层空间不被占用。
    技巧四,鼓励后面的车超过去,尤其是攻击性车辆。
    技巧五,避免“并驾齐驱”,超车时或被超车时避免“三车一线”。

    并驾齐驱:指两辆车以上同向并排行驶超过去30秒。
    危害,损人不利己,自己没有一侧的内层空间,慢速时阻塞交通,易引发其他驾驶员的愤怒,正确的方式是:为自己留下空间;为别人留下出口。
    “三车一线”指超车或被超车时有三辆或以上车辆在同一直线上。
    危害:因超车时速度快,又没有两侧的内层空间,极易发生危险

    技巧六,十字路口临时停车时,若停在第一位,离停车线2—3米左右的距离,以看见停车线为宜。
    技巧七,若停在其他车辆的后面,以驾驶员能看到前车的后轮接地点为宜,此时,起动时应比前车慢一拍启动{1——2秒},会更有效地营造前方空间。
    技巧八,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行驶在车阵中,

    车阵的形成:交通信号灯{城市},道路瓶颈,并驾齐驱。
    对策:或快速谨慎地通过,或匀速放松地远随。

    技巧九,永远在你的车道中间行驶,不可靠一侧车道线太近,更不可开飞机­——骑线驾驶。

    5、“空间感”习惯的形成:

    (1)当驾驶员的空间丢失时,会感到十分的不舒服,有一种“紧张感”和“压迫感”,极力寻找机会逃离,重新建立你的空间。
    (2)作用:逃生空间
    (3)用红色表示区域是“禁区”,应尽量避免其他危险源进入该区域。
    (4)保证内层空间,可提供充分宽阔的视野和足够的时间,以便采取行动,即便行动失败了,尚留一条逃生路线。
    (5)主动与内层空间内的行人和其他驾驶员相互沟通,避免误解。

    6、三层空间驾驶法十句口决

    远观十五中看八,前车四秒四车二。
    凝视二秒危险到,五至八秒视镜查。
    外层空间像雷达,提前预测全靠它。
    中层空间危险多,尽早决策无惊吓。
    内层空间是禁区,逃生路线要留下。

●  倒车安全:

    1、倒车时间占驾驶时间/距离的百分比<1%倒车事故总占总交通事故的百分>50%
    2、原因:不必要的倒车,盲区大,车辆设计,无足够的训练,无足够的信息。
    3、停车前的原则:最好不倒车,寻找合适的停车位,避免开时倒车。
    4、不得不倒时的原则:先查后倒,全面查看倒车范围内的潜在风险;其他车辆、人员等有无可能在你倒车时,进入你的倒车区域或请人指挥,在大型车辆时,一定要请助手帮忙指挥,倒车前与助手约定好语言、手势等,倒车时确保你的助手在你的视野里,否则立即停车。
    5、设置标志:在倒车区域里设置安全锥,以作警示。
    6、不得不倒时的原则:尽量短倒,倒出以能前进即可。
    7、倒车三原则:最好不倒,先查后倒,尽量短倒。

文章标签:
条网友评论

下一篇

2012年8月业务收入85.6亿 同比增34.4%

1-8月,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284.7亿元,同比增长24.7%;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265.... 2012年09月18日
我要评论 意见反馈